本报乌拉山讯(通讯员 李荣 常懿 杨万龙)近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近4万亩旱地小麦开镰收获,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麦香。
走进小佘太镇永红村,目之所及,麦浪层层叠叠,金黄遍野。沉甸甸的麦穗低垂,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特有的醇香。微风过处,麦浪翻涌,沙沙作响,村民高小全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今年雨水挺好的,一亩产二百来斤。”
与往年相比,今年小佘太镇旱地小麦不仅普遍穗大粒饱,整体产量和品质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是该镇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强化服务保障工作思路的生动印证。近年来,面对旱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挑战,小佘太镇将优化旱地作物种植结构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在土壤墒情相对较好、有一定保水能力的区域,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集中连片种植经过多年本地表现验证、品质优良、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在部分墒情较差、风险较高的地块,则稳妥引导转向种植更耐旱瘠的其他粮油作物或经济作物,形成更加合理的旱地种植格局,有效分散了单一作物的种植风险。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农资保供稳价、风险抵御支撑、生产协调服务、产销对接助力等多种措施,让旱地同样产出好粮食的同时,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