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区
□本报通讯员 谢佳卉
王泽浩 文/图
近年来,在乌拉特前旗先锋镇,曾因重度盐碱化而撂荒的土地,因芦耳和糯玉米产业重焕生机。
走进“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主播正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芦耳等特色农产品,直播间内点赞、评论、订单不断涌来。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霜遍布的“不毛之地”,土地板结、作物绝收,是重度盐碱地的典型。“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最东端,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有个盐碱滩,指的就是先锋镇,因沿黄一带阴渗严重,盐碱程度非常高。”先锋镇人大主席白勇说。
2022年,先锋镇组织镇、村干部多次外出观摩学习、邀请科研团队现场调研,与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合作,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发挥吊袋栽培空间优势,打造了占地1300亩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芦耳产业以乌梁素海芦苇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消耗农户玉米轴芯9000吨,促进区域生态、经济价值提升。而芦苇天然含硒,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含硒量达7.3克,是普通木耳的2到3倍,泡发比在18斤左右,远高于普通木耳,且芦耳厚度如硬币,软糯Q弹,市场认可度极高,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除芦耳外,企业还销售榆黄菇、滑子菇、灵芝、猴头菇等高品质食用菌。
几年间,这里已建设了占地1.7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种植园区,179栋种植棚、86栋晾晒棚、56000立方米蓄水澄清池和600平方米“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是集菌包生产、食用菌种植晾晒、废弃菌包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基地,实现了生产车间、大棚、养菌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实时监测,喷淋系统控制、数据采集、汇总分析科学管理,废弃菌渣制备为生物炭、炭基肥、盐碱地改良剂等,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食用菌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先行区和最大的芦耳生产种植基地。“公司建厂3年多逐步投入1.2亿元,年产菌包1200万棒、干货类130万斤,产品销往北京、安徽、山东等地,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总利润约20%。线上销售主要以安徽区域为主,日订单在800到1000单,目前正在培养金耳、松茸、鹿茸菇,10月份试种,效果好的话明年大规模种植。”内蒙古众翔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任春明说。
2023年,先锋镇引进企业建设占地52亩的糯玉米初加工基地,建成3500平方米的生产包装车间和2700平方米的保鲜冷库,进一步提高了盐碱地利用价值,企业以流转土地、订单种植的方式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提供种子、技术、收购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循环产业链。
“今年企业自己种植糯玉米200多亩,与附近村民签订1500亩订单,以每吨1400元回收,村民每亩比种植普通大田玉米多增收500元。公司现有两条生产线,年产量在800多万棒,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内蒙古田里有米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尹望伟说。
两家企业进驻,不仅为这块地提供了价值,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土地流转收入和就业机会,助力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园区建成以后,前3年每亩地以200元流转给村集体,每年是26万元。今年开始每亩地以350元的价格流转,流转费是45.5万元,分给了村民。同时,靠加工芦耳菌棒培养原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总共带动约500人就业,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
先锋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为盐碱地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范本。曾经守着盐碱地发愁的农民,如今鼓了腰包,更坚定了“土地能生金”的信心。当科技与土地深度拥抱,当农业与产业同频共振,盐碱荒滩的逆袭,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