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邬琼
从培育新品种到保护老品种,从技术革新到履职为民……从事畜牧工作25年的市畜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海平,用一个个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市养殖业注入科技动能。今年,王海平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0年起,王海平参与培育全国首个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2011年又投身华蒙肉羊育种工作,从系谱档案建立到育种技术路线制定,全程深耕。2024年,华蒙肉羊通过国家审定。多年来,王海平累计推广巴美肉羊、西门塔尔肉牛等优良畜种6万余头,当地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7%。同时,他争取330多万元保种资金,制作河套大耳猪冷冻精液、二狼山白绒山羊冷冻胚胎,使河套大耳猪存栏量从74头增至340多头,还推动戈壁红驼通过国家资源认定,守住了地方畜禽遗传“家底”。
身为技术推广的实干家,他破解养殖难题,助力乡村振兴。王海平重点推广肉羊杂交组合、动物营养调控等技术,年推广杂交肉羊200多万只,新增效益1亿多元。他研制的绒山羊浓缩饲料,让每只羊增绒47.5克、繁殖成活率提高50%;肉鸡浓缩饲料则攻克全国性腹水症难题,使养殖收益提升30%。在繁育技术上,他更是屡破瓶颈,将假阴道吹气方式改为加压器加压,避免人畜共患病感染;采用腹腔内窥镜输精法,受胎率超90%。
王海平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0篇,编写《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等著作9部,发布国家和地方标准3项,获2项发明专利。同时,他以人大代表身份,参与奶业振兴、防沙治沙等调研视察10次,提出11项建议。25年来,他完成羊人工授精3万多只、胚胎移植2.7万多只,服务农牧民1万多场(户),培训6万余人次,用科技帮农牧民鼓起“钱袋子”。
如今,王海平仍奔波在养殖场与实验室之间,继续为巴彦淖尔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