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粪污变废为宝 绿色发展增效

作者:袁雅芹

翻堆机作业

        □本报记者    袁雅芹    文/图

        在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南部的查干敖包嘎查,山地与滩地交织的典型山旱地区地貌间,一场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展开。近年来,该嘎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陶格通农机专业合作社,深耕高效养殖业与生态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牧区发展新路。

        走进陶格通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台“自动卷盘式淋灌机”正匀速运转,细密的水流滋养着身下的草场。“只要没大风,这机器能24小时不间断淋灌,对恢复植被、提高草场附加值帮助太大了。”合作社理事长苏和毕力格指着淋灌机覆盖的区域介绍。早在2018年,合作社便启动草种多样化退化草原恢复实验项目,首期400亩试种地里,柠条、沙达旺、冰草等10余种草类落地生根。经过精心培育,草场草高提升25%、密度增加15%、产量提高40%,昔日退化的草原重新焕发生机。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的布局紧随其后。2019年,在新忽热苏木党委及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的协同推动下,合作社建成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基地。近日,记者探访基地时看到,上万吨牲畜粪污整齐堆放,翻堆机来回作业确保粪污充分发酵;生产线内机器轰鸣,经过过滤、粉碎、筛选等十几道工序,黑乎乎的粪污摇身变为颗粒均匀的有机肥。

        “生产有机牛羊粪肥的关键,在于通过生物分子模发酵系统精准调配碳氮比和湿度,再加入微生物菌剂促进充分发酵。”在合作社实验室,苏和毕力格揭开了有机肥的“科技密码”。他介绍,这款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透气性、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还能将化肥利用率提高30%至50%,种出的农副产品品质更优、口感更佳。目前,基地年产有机肥1万吨,注册的“雁乡绿宝”商标已打响名气,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沿黄灌溉地土壤改良等项目,更搭建起“北肥南施、南草北调”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今,周边苏木镇的牧民主动联系合作社回收粪污,每吨可增收30元至50元,“粪污堆积”的难题变成了“增收财富”。

        合作社的创新实践,还延伸出惠及牧民的“共享模式”。今年,合作社与牧民建立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售卖生物菌剂、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牧民利用自家粪污自制有机肥。新忽热苏木白兴图嘎查牧民黄鑫便是首批受益者,他家种植400亩地、养殖500多只羊,过去羊粪堆积污染草场,种地买化肥需11万元,额外购置有机肥还得花2万余元。“现在用合作社的菌剂,自家羊粪就能做100多吨有机肥,成本才1000多元。”黄鑫笑着算起收益账,“用了有机肥后,化肥省了3到4万元,玉米亩均增产400多斤,颗粒还更饱满。”

        从粪污堆积的环境困扰,到“点粪成金”的资源转化;从牧民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到合作社引领的抱团发展,陶格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为查干敖包嘎查乃至周边牧区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标杆。如今,在这片草原上,科技赋能的种子已生根发芽,生态循环的果实正惠及更多牧民,一幅富民兴牧、绿意盎然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