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田园披锦绣 振兴谱新篇

作者:王辉业

小麦丰收(资料图)

        □本报通讯员    王辉业/文

        刘欢    高海燕/图

        秋天的河套平原,天高云淡,沃野流金。行走在临河区的乡村大地上,一幅“清水绕村郭、产业连阡陌、笑脸映朝霞”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村美:从“污水靠蒸发”到“推门见绿、移步闻香”

        清晨的阳光洒在干召庙镇永丰村村民刘娇家的小院里,紫红色的牵牛花顺着院墙攀爬,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洗完菜的脏水顺着管道就走了,特别方便!”刘娇笑着拧开厨房水龙头,水流冲刷着菜池,污水顺着暗管悄无声息地排向村东头的污水处理站。“以前污水往院外沟里倒,夏天苍蝇蚊子嗡嗡叫,下雨天臭水漫得到处都是。”刘娇回忆道。

        如今,走进永丰村污水集中处理站,处理设备整齐排列,周围种着绿植,闻不到一丝异味。“污水先经生物菌料‘吃’掉有机物,再沉淀消毒,最后变成能浇地的四级水。”永丰村八组组长王兆平蹲下身,掬起一捧流出水池的水,“你看,这水清凌凌的!”目前,永丰村151户村民已告别“污水靠蒸发”的历史,排污设备覆盖率达90%。

        “唰唰唰——”清晨六点半,八一村二组村民刘万俊已拿着竹扫帚清扫院前路。“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自家房前屋后自己管,一周扫一次,村里还给配了分类垃圾箱。”他直起身,指着不远处的沟渠,“你看那水多清澈,前几年这里还是淤泥坑呢!”

        “我们党员带头干,村民跟着干,现在连娃娃都知道不乱扔垃圾。”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唐占江说。夕阳西下,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跳着广场舞,路灯亮起,照亮了村民们笑盈盈的脸庞。

        农业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产业成链”

        “这果子,红得透亮!”新华镇联荣村的番茄地里,村民丁凯强弯腰摘下一颗红红的番茄。阳光下,果实表皮泛着光泽,轻轻一捏,饱满的汁水顺着指缝渗出。丁凯强今年种了670亩番茄,虽然雨水偏多,但沙土地里的植株依旧旺盛,藤蔓上挂满了果实。“你看这沙地,渗水快,不怕涝!”他拍了拍脚下的土,“预计亩产可达10吨,脱水菜厂以550元每吨的价格收购,算下来能挣不少!”

        临河区的番茄产业早已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链条。在中粮屯河的生产车间,流水线正将鲜红的番茄打成酱,装桶、封口、贴标,工人们穿着工装忙碌不停。目前,临河区有番茄制品公司9家,建成10条番茄制品生产线。近年来,这些番茄制品企业在临河区及周边地区年落实番茄订单面积11万亩,年收购番茄92.6万吨。番茄制品主要以大包装桶装番茄酱为主,生产的番茄制品85%以上出口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

        “以前浇地得扛着铁锹等黄河水,现在手机一点,水就自己流到地里!”干召庙镇农光村村民姜尚青站在田埂上,点开手机APP,远处的滴灌设备缓缓转动,细密的水珠喷洒在绿油油的洋葱苗上。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零散地块变成连片大田,田成方、渠成网,黑色的滴灌带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株作物根部。

        祤鑫合作社负责人白祥捧着一颗西红柿,轻轻掰开,沙瓤中带着晶莹的汁水。“这西红柿口感沙甜,山东寿光的货商抢着要!”他说。在1100亩西红柿地里,上百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装车,卡车扬起尘土驶向远方。“每天能发3车,每斤8毛,一亩地能收2万斤!”白祥说。

        农民富: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挣钱、钱袋子鼓起来”

        “这个果蒂要剪平,不然会扎坏其他果子。”八一乡农光村村民王保芹坐在塑料筐旁,左手拿起西红柿,右手操着小剪刀,咔嚓一声,果蒂就修剪得整整齐齐。“一天300元,干10天就够给孙子交学费了!”她抬起头,额头上渗着汗珠,眼角的皱纹里却满是笑意,“以前去城里打工,住工棚吃盒饭,现在家门口挣钱,晚上还能给老伴做热乎饭吃!”

        在八一乡农光村的连片产业基地,像王保芹这样的务工者有450多人。“我们村150人、周边村100人、其他地区200人,每天工资200元~300元,”村党支部书记乔振海算起丰收账:“光务工收入,一年就能给周边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我们八一乡的村民土地流转拿租金,打工挣薪金,年底还有分红,年年都是大丰收!”村民李建国笑着说。

        清晨六点,内蒙古保牛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牛舍里,王金海正推着饲料车给肉牛添料。他抓起一把青贮饲料,凑近闻了闻:“这料得新鲜,牛吃了才长膘!”棚内的肉牛毛色光亮,见到他走近,纷纷探过头来。“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家,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元~4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在智能监控室,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牛舍的温度、湿度和每头牛的进食量。“公司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养殖系统和数智化设备,可实时监测肉牛生长环境,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调配和投喂饲料。”公司综合部经理段东介绍:“我们收村民的玉米秆做饲料,还可带动200多人就业。”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养殖场积极向村民收购玉米、玉米秆、稻草、秸秆等原料,并鼓励农户种植牧草,以产业发展助力村民致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临河区的乡村。从“环境美”到“产业兴”,从“村民富”到“人心齐”,临河区正以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在河套平原上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