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秦长城 一生来守护

——长城保护员韩根柱的牵挂与坚守
作者:赵明珠

        □本报实习记者    赵明珠

        在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一段秦长城顺着山脊蜿蜒起伏,历经两千多年风雨,青灰色的石块上镌刻着岁月的印痕。今年63岁的韩根柱就住在山脚下的小佘太镇大十份子村。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更是这段秦长城最忠实的守护者——这个身份,比他种地放牧的本职,更被当地人所熟知。

        近日记者见到韩根柱时,他正拿着望远镜,站在长城边坡上仔细查看远处的墙体。“这秦长城,是当年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修的,两千多年了,得好好护着。”他一边轻抚城墙上凹凸不平的石块一边说,黝黑的脸颊上、交错的皱纹里满是风吹日晒的痕迹。他身旁放着几样“老伙计”:望远镜用来查看远处墙体是否塌陷,撬棍能在雨天疏通积水,还有一叠没发完的长城保护宣传单。

        作为一名农民,韩根柱为何几十年如一日地自发守护长城?

        韩根柱的童年,是在长城边度过的。放羊时,他追着羊群在长城脚下奔跑;种地时,他累了就靠在长城墙根歇脚。“打小就觉得这墙不一般,老人们说它守了咱们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的相伴,让长城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地标。

        1997年,韩根柱看着村民们拆长城石块垒羊圈、垫房基,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你搬一块,他搬一块,这长城不就塌了!”他第一次站出来阻拦,可没人理解,还有人说他“多管闲事”,有人笑话他“守着破石头当宝贝”。但他没有退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遇上非用石头不可的村民,他就陪着对方去山外找石头,一边耐心劝说:“长城是老祖宗留下的,毁了就再也没有了,后代怎么看?”

        2000年,小佘太秦长城修护开始,韩根柱比谁都高兴。2005年,他拿到旗里发的保护员聘书——这张纸,为他多年的坚持正了名,也让他更有底气。

        2006年,小佘太秦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根柱守护长城的劲头更足了。他开始“自我加压”:每月的定期巡查从不含糊;遇上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担心雨水冲垮墙基、积雪压松石块,他冒着危险也要多跑几趟;要是游客多了,他就守在路口,提醒大家不能攀爬,等人群散去,他又开始捡拾散落的垃圾,检查有没有被碰松的石块。

        巡护的路并不好走。十多公里山路陡峭崎岖,有些地段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最快也要3个小时才能走完。雨天,山路满是淤泥,一不留神就会滑倒。风大时,在山脊上能被吹得站不稳。可韩根柱从没想过放弃。“守护长城比我自己的营生都重要”,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刻在心里。

        在韩根柱的影响下,渐渐地,村民的态度也转变了。住在长城两边的牧民发现墙体有问题就会主动给他打电话,守护长城的队伍逐渐壮大。

        如今,来小佘太秦长城的游客越来越多。从以前“多见石头少见人”到现在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韩根柱打心眼儿里高兴。他不只是保护员,还成了讲解员。游客问长城怎么修的、石头怎么运上山,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遇到想走危险路段的游客,他也会耐心劝导,是游客眼里“最靠谱的引路人”。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守下去。”年过六旬的韩根柱,行走已不如以前轻快,但眼神依旧坚定。不过,他现在还想找个“接班人”:“年轻人不熟悉地形,得找个对这儿熟悉的中年人,把守护长城的活儿传下去。”

        从1997年到现在,二十多年来,韩根柱用脚步丈量着秦长城的每一段,用双手守护着这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他的坚守,就像长城脚下的一块基石,平凡却坚定,让这段两千多年的秦长城,在岁月流转中依旧稳稳地矗立在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