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收割
□本报记者 杨阳/文
通讯员 岳洋/图
麦浪翻金,葵香四溢,金秋时节,沃野田畴尽展丰收画卷。
杭锦后旗头道桥镇的麦田里,金黄麦穗在风中翻涌,测产专家组进行了科学测产。民丰村二组155亩单产提升小麦高产示范田实测亩产715.6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春小麦亩产纪录。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的玉米示范田里,连片的玉米排列整齐紧凑,饱满的果穗缀满秆头。依靠科学种植技术,这里连续两年亩产超1400公斤的高产数据,见证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强大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全面提升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特”“优”农业产业,粮食作物总产量稳步提升,广袤乡村处处洋溢丰收的活力与希望。
田间地头采收忙 丰收喜悦满农家
“这麦粒饱满,千粒重比去年增加2克多!”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丰村的小麦示范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金黄的麦粒源源不断流入运输车,种植户王根虎抓起一把新收的小麦,指缝间漏下的籽粒颗颗饱满。这片155亩的高产示范田,依托有机肥还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较普通麦田高出15%以上。
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的向日葵田里,种植户徐计良忙着将收割后的葵花盘装车。“过去这里是盐碱地,产量低,收入少。现在不一样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产量大幅提高。”村里精准施策,通过“以种促改”抑制盐碱上返,向日葵在这里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村委委员刘晓燕说:“土地整改后,盐碱地改善了很多,今年庄稼长得特别好。”
粮食生产稳住粮仓,特色种植助力增收。
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的白玉薯种植基地里,村民赵艳萍忙着带领工人开挖白玉薯。“今年230亩白玉薯亩产超1500公斤,按订单价算,总收入有30多万元。”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说,脚下的白玉薯个个光滑饱满。
在临河区新华镇,4.96万亩番茄也进入采收季。沙地里种植的番茄亩产仍高达7吨,鲜红的果实被工人快速分拣、装筐,随即运往附近的加工企业,将新鲜口感转化为长效价值。
这些丰收的场景,正是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改良深度融合取得的成果。2024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1.3万亩,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让“塞外粮仓”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保障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增产量 良种良法结硕果
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村的玉米示范田,每亩7190株的高密度种植让地块上的作物显得格外茂密。“这1000亩示范田用了‘先玉1483’等耐密品种,配合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达1363.28公斤。”市农科所玉米课题组技术员在田间介绍,高密度种植较传统种植每亩增产8.4%,还节约灌溉用水160立方米。而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南苑村,核心示范区通过密植精准调控等技术,在2024年更是创下每亩1473.27公斤的自治区玉米高产纪录。
“以前人工播种株距误差大,现在用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每亩能节省5公斤种子。”杭锦后旗陕坝镇的科技示范田在春季采用了北斗导航播种机作业,0.8厘米的播种精度让农机手王海赞叹不已。这片5000亩的示范田还采用“巴麦13号”良种,配合滴灌技术使每亩耗水从400立方米降至240立方米,节水40%的同时亩产提升至500公斤以上。在头道桥镇民丰村,有机肥还田和“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也让小麦示范田实现质效双升。
“单膜单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让磴口县隆盛合镇黄河村向日葵示范基地的种植户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以前种向日葵,行距小,通风透光差,病害多,产量也上不去。现在加宽行距,配合滴灌精准施肥,病害少了,葵花盘大了,籽粒也更饱满。”农艺师张希吏在田间为种植户讲解技术要点时摘下一个葵花盘说,“看,这样的葵花盘每亩能多收30公斤,品质也能达到出口标准。”据了解,今年全市推广向日葵“单膜单行”种植技术超20万亩,使向日葵亩均增产5%以上。其中,五原县选育的“SH361”等优质品种向日葵,通过中欧班列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0万吨,让河套向日葵走向了国际市场。
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将科技作为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核心引擎。全市大力推广立体匀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播种等先进农业技术,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先后培育推广“巴麦”“巴玉”“科河”系列等优良品种20余个。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引领,让更多农民受益于科技成果。2024年,全市建成智慧农场12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在政策层面,设立1.2亿元种业振兴专项资金,支持三瑞农科等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库,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率达7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8提升至0.53,年节水1.4亿立方米。
今年,我市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模式,聚焦11条重点农牧业产业链需求,常态化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推动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让“塞外粮仓”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政策支持强根基 全链增收底气足
“今年买种公羊,每只补贴3000元,肉牛冻精还有补贴,算下来能省不少成本。”乌拉特中旗养殖户吉日嘎拉列出了自己享受的养殖补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据了解,我市对存栏能繁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场,给予种公羊购买补贴;对使用良种冻精的肉牛养殖场,按照每头基础母牛两剂冻精给予补贴,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让养殖户很认可。
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义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葵花种植户持续增收。“合作社帮我们联系企业,1.2万亩葵花亩均纯收入15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刚介绍,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全村万亩葵花带动了农户稳定增收。
杭锦后旗三道桥镇的盐碱地治理项目里,“以渔治碱”模式让昔日的“海蚌洞”变成如今的“聚宝盆”。“今年1400万尾南美白对虾出栏,产值达8000万元,还带动了183户农户参与养殖或务工,户均增收800元。”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合作社+企业”模式,不仅实现了盐碱地改良,更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让盐碱地上产生了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政策扶持让丰收底色更加浓厚。我市通过出台农业补贴、种业扶持、盐碱地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持续降低农牧民的生产成本,激发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
从“人牛耕作”到“北斗种田”,从“盐碱荒滩”到“鱼米之乡”,我市以科技为引擎、以改革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站在新的起点,这片“天赋河套”的沃土正以高质量发展之势,续写丰收的故事,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