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出塞路 今朝团结歌

——“重走昭君出塞路 同心共赴新征程”全媒体融合报道活动侧记
作者:张静

□本报记者 张静/文 刘赫/图    

踏上千年古道,触摸时代脉动。8月12日至13日,“重走昭君出塞路 同心共赴新征程”全媒体融合报道活动在我市开展。两天行程中,由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成员单位组成的融合报道团队深入一线,见证了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感受到“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佳话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扬。

我市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河套平原腹地,素有“塞上江南”“塞外粮仓”的美誉。站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闸坝上,远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数十米高的“同心锁”雕塑格外醒目。湖北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党政办主任高先勇感慨道:“来到巴彦淖尔,真正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及‘敕勒川,阴山下’的壮美景象。通过讲解我还了解到,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见证了全国各地建设者和河套儿女团结一心、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全媒体融合报道活动,那就是‘不虚此行’。我看到巴彦淖尔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纵横交错的草方格形成一张金色的巨网,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伫立于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板下种植的梭梭、四翅槟黎等沙生植物生机勃勃。“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光伏治沙产业不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激发了磴口县农村牧区的发展活力。对此,融合报道团队的记者们由衷地表示赞叹。

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甘其毛都口岸近年来持续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加快通关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智”提效激活发展新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榆林传媒中心评论部副主任满孝永一边拍摄,一边认真记录所见所闻。他说:“甘其毛都口岸智慧管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货物通关、车辆调度、人员流动等信息,让我真切感受到我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脉络正借助智慧的力量变得更加畅通。”

一路采访,一路感悟,融合报道团队成员由衷赞叹,此次重走昭君出塞路,是巴彦淖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践行。咸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邓晓青说:“两天的行程中,‘渡·阴山’线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条线路,把历史的厚重感与探索的趣味性巧妙结合起来。‘昭君出塞’这种‘看得见的历史’,本身就带着一种穿越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年轻人喜欢的探险、探索,在这里能找到具体的落点,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走,而是跟着历史的线索去‘解锁’故事。巴彦淖尔把这些历史遗存与文旅结合起来,对游山玩水赋予了更深的底色。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山川的自然之美,更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背后的家国情怀、民族交融的故事。这种有内涵的线路,才能让人记得住、愿意再来,真正把人‘留’下来。”

在此次“重走昭君出塞路  同心共赴新征程”全媒体融合报道活动中,巴运“渡·阴山”车队提供了全程交通保障。(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这次穿越‘渡·阴山’线路,我们不仅保障了行程,更亲身体验了这条承载着民族团结记忆的文化之路。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能让更多游客了解‘渡·阴山’线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共同推广这条连接历史与当下、见证民族交融的线路。”巴运“渡·阴山”车队队长伊格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