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正式推荐对象和主要事迹

一、全区自强模范

1.李凤玲

李凤玲(肢体四级残疾),女,汉族,中共党员,巴彦淖尔市凤平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市肢残协会主席、市女企业家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临河区人大代表。1996年创办凤平印务有限公司后便以“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共享幸福生活”为目标,优先录用残疾人,建成巴彦淖尔市首家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30年来,坚持残疾人打印复印全免费,累计培训并帮助多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或实现自主创业。2024年9月创办内蒙古助残李大姐直播有限公司,已培训残障人士主播及视频剪辑人员160余人,培养残疾人主播15人,建立“助残李大姐”直播基地。先后荣获巴彦淖尔市优秀共产党员、“创业最美女性”、自治区“尽责圆梦践行者·北疆最美女性”、“内蒙古好人”、自治区及市“最美家庭”、全市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临河区“十三五”残疾人自强模范、“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其“诚实守信”事迹在临河河套廉政文化公园展示。

2.孙惠

孙惠(肢体三级残疾),男,汉族,中共党员,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震泓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杭锦后旗肢残人协会副主席。2021年7月 ,他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新丰村成立了震泓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厂区占地面积约 3300 平方米,配套完善的库房与先进设备。合作社以农业为核心,涵盖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等多元业务。在产业发展上,孙惠大胆引进朝天椒种植项目,带领新丰村党支部书记及种植养殖能手赴朝天椒种植产业园考察学习,随后在本地开展试验田种植,成功探索出“西瓜套辣椒套白菜”的创新种植模式。他热心帮扶村民,免费提供就业培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身技术与经验,助力村民掌握新的种植技能。同时,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朝天椒种植户签订2900亩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产品,保证了种植户的收入预期。尤其对残疾人家庭,孙惠给予重点扶持,带动48户残疾人家庭种植朝天椒,每户种植面积达上百亩,切实提高了残疾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他创办的合作社获评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他个人也先后获得杭锦后旗向上向善、创新创业好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优秀学员等荣誉。 

3.李欢

李欢(视力一级残疾),男,汉族,内蒙古乡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2022年3月,他创立内蒙古乡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有管理及技术人员7人,生产期季节性工人超150人。公司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残疾人家庭种植的玉米原料,带动残疾困难群众通过务工持续增收。在产业发展中,李欢深耕农业种植领域,专注钻研糯玉米种植及加工技术,为特色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他曾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男子T11级400米第四名,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男子T11级1500米第四名、男子T11级800米第三名。他创办的内蒙古乡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荣获风味真空加工产品奖。

二、全区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1.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

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3年,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68.6平方米,是全市最早的15年一贯制公办寄宿学校,涵盖学前康复到高中职业教育。累计服务特殊学生600余名,现有学生人数216人(其中在校180人、送教上门36人)。自2007年首届听力言语残疾学生参加高考以来,已有48名听力言语特殊学生考入本专科院校。学校秉承“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办学理念,构建起以学前康复为关键、义务教育为核心、职业初高中教育为拓展、送教上门服务为补充的多元融合办学体系。2021年6月,舞蹈《灯火里的中国》获内蒙古自治区听力残疾首届文艺汇演手语舞三等奖;2023年6月,手语舞《感恩的心》获巴彦淖尔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一等奖。此外,学校还先后获评市直教育系统“学习强国”学习先进集体、“全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送教上门课题“常态化开展我为特殊儿童送教(康)上门活动”获市级“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并于2024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国家税务总局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税务局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至2024年,临河区税务局累计征缴入库残保金7811万元,其中自治区级645万元、市本级4228万元、旗县级2938万元,有力推动了当地残疾人就业,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助力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2021年,被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先进单位。

3.巴彦淖尔军友康宁医院

巴彦淖尔军友康宁医院创建于2016年6月,为二级专科医院。现有员工130人,管理及核心医疗团队均为原巴彦淖尔军分区医院军医。2019年7月,升级为二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被指定为巴彦淖尔市精神和智力残疾评定医院,是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民营精神卫生医院。自承担本地精神、智力残疾评定任务以来,医院人员足迹遍布7个旗县区,行程1.2万公里,累计评定患者621名,门诊评残鉴定700余人次,为3297名居家康复患者提供精神诊疗、咨询及签约服务。作为退役军人创办的民营医院,始终坚守公益属性,致力于提升服务普及性,关爱残疾群体。2023年,被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指定为集善扶困健康行精神救助项目定点执行机构,2024年开展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发药救助项目。在2020年和2024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康复与管理”项目先后荣获自治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银行杯”第三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2024年12月,获评内蒙古自治区4A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三、全区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1.侯玮

侯玮,男,汉族,中共党员,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院长。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一线,用专业与担当践行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自担任院长以来,侯玮高度重视医院残疾人康复业务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医院康复医学科不断壮大,尤其是儿童康复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成为自治区内规模领先、与前沿技术接轨的儿童康复中心。目前,科室占地面积扩展至1557平方米,每日在训儿童达140人次,配备了语言治疗室、运动训练室、水疗室等10余个专业功能室,构建起“评估—干预—辅具适配”的全流程服务体系,能为残疾儿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如今,巴彦淖尔市80%的残疾儿童在此接受康复训练,也有不少外盟市的慕名而来者。在专业建设上,侯玮深知精准评估与综合干预对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化量表及数字化设备,让儿童康复科能系统评估患儿的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为后续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除临床康复工作,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组织医院联合内蒙古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及瓷娃娃关爱中心,每年在本地开展两次罕见病免费巡诊,让罕见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经过不懈努力,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成为巴彦淖尔市重点专科、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活动试点地区临河区项目执行地、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网络联盟单位。他本人凭借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残疾儿童家庭的衷心感激,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对残疾人事业的责任与担当,为残疾儿童和家长们点亮了康复的希望。

2.潘瑜

潘瑜,女,汉族,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沙海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杭锦后旗人大代表。多年来,她始终以“人道、廉洁、服务、奉献”为准则,将基层残疾人工作摆在核心位置,用惠民政策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在一件件小事中为残疾家庭纾困解难。身兼民政与残联两项工作,潘瑜深知残疾人工作是特殊群体的群众工作,需要倾注加倍的关爱。为精准掌握情况,她用3年时间走遍全镇每个村落、每一户残疾人家,摸清了残疾人“家底”,成了大家随叫随到的“贴心人”。她的电话就是服务热线,残疾人有需求随时能找到她。在政策落地中,她积极对接杭锦后旗残联,推动无障碍改造、康复服务、器具发放等工作精准落地。截至2025年,全镇已有3000多名残疾人受益于这些帮扶。作为民政干部,她主动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理低保、特困手续,常说“宁让自己多跑腿,也不愿让残疾人多跑路”。走村入户时,她总带着装有“两项”补贴申请表、告知书、公章等材料的包,把工作现场搬到残疾人家中,让服务更便捷。在她的努力下,600名残疾人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作为人大代表,潘瑜还积极为残疾人发声,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提升残疾人就业率、加大技能培训等议案,助力全旗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年来,她以敬业态度践行扶残助残精神,用服务与沟通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关爱。2023年,她被评为担当作为、爱岗敬业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