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培训
□本报记者 贾君莲 文/图
近日,在临河区新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9岁的李女士正在为一位八旬老人测量血压。这位曾经的农村家庭主妇,经过市妇联组织的“北疆亮姐”家政培训,如今已成为持证上岗的专业养老护理员。“每个月收入挺高,既照顾了家里老人,又能凭本事吃饭。”李女士说。
政策技能筑基 拓宽增收路径
清晨的乌拉特中旗家苑家政保姆职业培训学校,娜仁其其格正在学习新生儿护理技巧。作为市妇联认定的“北疆亮姐”巾帼家政龙头企业,这里已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今年,市妇联联合人社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劳务协作网络。通过定期发布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为从业人员提供家政服务岗位。全市6个认证的巾帼家政社区服务站点,正在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截至6月底,“家政进社区”项目已培训妇女1085人,其中734人实现就近就业,就业率达67.65%。
针对农村牧区妇女的需求,市妇联创新推出“理论+实操”模式,把技能课堂搬到居民身边。在五原县隆兴昌镇,“娘家帮”家政服务队探索出“农忙时下地耕作,农闲时持证上岗”的就业模式,成为政策落地的典型样本。
从会干活到精服务,技能升级是职业发展的关键。临河区先锋街道的母婴护理培训教室内,30名妇女正专注练习新生儿抚触手法,培训导师手把手指导。这样的场景,同步出现在全市“北疆亮姐”巾帼家政联盟单位。“现在客户都要求持证上岗,学精技能才有竞争力。”在乌拉特前旗信百帮家政公司,刚完成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的张美娥深有感触。50岁的她通过学习催乳、营养餐搭配等技能,月收入突破万元。像她这样实现职业升级的家政员不在少数,家政人员逐步走向标准化、专业化。乌拉特前旗信百帮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月嫂周利红自主研发的蒙古族月子餐,将传统奶茶与科学营养配餐结合,是专门服务少数民族家庭的“阳光大姐”,服务多个蒙古族产妇,广受好评。
品牌平台赋能 绽放巾帼风采
走进临河区金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立牌上详细展示着家政服务范围、项目价格、服务承诺、联系电话等内容,从日常保洁到病患护理一应俱全。“现在找月嫂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新手爸爸王亮通过“北疆亮姐”服务平台,当天就匹配到专业育婴师。这样的便捷服务,源于线上线下全方位搭建的家政服务平台。惜缘家政开发的科学育儿课程,让育婴师变身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帮家政推出的智慧养老系统,实现服务全程可追溯;“娘家帮”家政队创新的“工具包+标准化流程”,让保洁服务提质增效。
在品牌化和特色化的赋能下,家政行业助力妇女绽放风采。在五原县胜丰镇,段雨露带领的一支由农村妇女组成的专业保洁队,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她们带着专业工具走村入户做保洁,日工资最高能达到300元。队员们仅春节前两个月就实现人均月收入8000元;60岁的张改桃创办惜缘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她带领团队开发的育儿课程,已帮助300余名育婴师转型为科学育儿指导师。
接下来,市妇联将持续深化“家政兴农”行动,在推进家政服务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架起助力妇女就业的连心桥,让更多妇女凭借勤劳双手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