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蓓尧
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改建口袋公园5个,新建停车场7处、充电桩140个……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群众最“真”的幸福感。近年来,乌拉特中旗以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为目标,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城市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底色更足更亮。今年,乌拉特中旗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高位推进 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乌拉特中旗坚持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惠民生、以创建增优势、以创建聚合力,把创建工作纳入全旗“三大攻坚战”“四争”“五大创建”总体布局统筹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创城工作常态长效深入开展。成立由旗委书记、旗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建立起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牵头、23个县处级领导分片包联、105个单位下沉小区对点包联和干部职工包联到户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创城办统筹协调、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
制定《乌拉特中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乌拉特中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台账》等,将创建任务具体分解到80余个责任单位,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健全完善现场推进督办、网格化巡查、一线工作法、“红黄”督办单等工作机制,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整改率达98%以上,有效解决了一批堵点难点问题。
统筹市民教育、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持续做好公益广告刊播工作,积极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在“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等微信公众号开设“共创全国文明城”“创城有变化 市民来说话”“创城,让生活更美好”等专栏,发布信息稿件800余篇(条),拍摄创城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宣传视频100余期,营造了浓厚创建氛围。
依托12345便民服务热线,在“乌拉特中旗发布”“文明乌拉特中旗”微信公众号和“掌上乌拉特中旗”App、乌拉特中旗文明网等开通创城建议专栏,常态化开展民意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通过开展“我为创城献一计”“祝福送万家、春联传文明”“幸福来敲门问卷大调查”等活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全旗各级部门先后收集意见建议328条,采纳并解决304条,意见采纳率达92%,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度。
德润人心 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直观的变化是城乡面貌之变,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间接的变化是言行文明之变。车辆礼让行人、停车入位成为习惯、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邻里守望……在乌拉特中旗,城市文明见微知著。
乌拉特中旗以“五大创建”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组建“8+N”志愿服务队136支,设立“我帮你”志愿服务站160余个,注册志愿者达2.3万名。对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提档升级,建成示范文明实践所7个、实践基地23个。以“文明实践齐参与 同心共建文明城”志愿服务为主题,打造“暖阳阳”“爱心妈妈”等本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先后组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00多场次,惠及7万余人次,广受市民好评。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创建评选活动,1个镇、2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10个苏木镇全部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镇,旗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占比达60%以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3个及自治区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社区1个,全旗各级文明校园创建参与率达100%。深入开展“德润草原·大美中旗”道德实践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先进典型事迹展播等载体,广泛宣传报道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创建惠民 赋能美好幸福生活
修剪整齐的树木、粉刷一新的墙面、宽敞整洁的停车场……走进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新源名城小区,曾经的老旧小区经改造后焕然一新。居民们或悠闲散步,或积极健身,或惬意闲聊,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一下雨,路面就有积水,现在路面平整干净,住得特别舒心!”小区居民赵先生感慨道。像这样“脱胎换骨”实现蝶变的小区,在乌拉特中旗还有不少。
人居环境犹如一把标尺,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乌拉特中旗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理念,先后对36个老旧小区供热供水管网、小区道路、充电桩等进行了综合改造,涉及247栋楼8532户。对平房区14个街坊8263户进行外墙保温、门窗更换等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对海流图大街、川井路、巴音街等12条主次干道进行全面改造,施划停车位2万余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压力。对客运站进行综合升级改造,新建便民市场,完成巴云英公园、海流图公园、哈萨尔广场等11个公园广场的改造升级,增加绿化面积8.1万平方米。基本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高质量便民服务带来的幸福感。同时,统筹开展村居出新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户厕整治,提高水电路讯网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时代新风,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定修改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