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执改革创新之笔 绘就“塞外明珠”新画卷

作者:黄景莲

乌梁素海美景如画

□本报记者  黄景莲/文  齐鸿雁/图

湖心断面水质从Ⅴ类稳定提升至Ⅳ类,水体自净周期缩短至3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芦苇综合利用率达91.3%,带动生态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如今,一幅优美的生态新画卷正在“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徐徐展开。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努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坚持久久为功

全力抓好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

盛夏时节,乌梁素海碧波荡漾,飞鸟翔集,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到260多种。”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

为从根本上保护修复乌梁素海生态,近年来,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及周边地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整体保护,构建起全流域、全要素、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从“治湖泊”到“治流域”的转变。

——深化污染源头治理。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测污、依法治污、技术减污、规模降污,全面开展“四控两化”行动,大力推广无人机喷药、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4年,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3.05%、43.1%,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5%。强化工业点源治理,严格控制乌梁素海流域排污口设置,通过完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动工业废水全部回用,实现乌梁素海污染源头管控。

——坚持生态系统修复。扎实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治沙、产业治沙、全民治沙新路径,不断拓宽绿色“防线”。目前,全市完成“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任务141万亩,通过以工代赈带动2万多农牧民年均增收1.5万余元,实现治沙致富共赢。大力实施乌梁素海周边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等工程,累计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20万亩,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统筹实施湖区水道疏浚、河口湿地修复与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水等工程,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范围,乌梁素海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流域整体保护。大力推进芦苇收割、黄苔预防、生态调控、渔民上岸等工作,通过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有效调节湖区水草藻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占用草原行为。目前,乌梁素海湖区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V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下降,鸟类增加至260余种,鱼类增加至29种,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坚持转型发展

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垄间“红龙23号(辣椒)”“先玉1483号(玉米)”等一个个白色标识牌井然排列,每一方试验田都标注着精确的株系编码。该园区总面积98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4000亩,辐射带动周边面积5800亩。近年来,该园区不断探索新品种、新技术和耕种方式,努力让成本降下去、效益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绿水青山不仅有颜值,更要有价值。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在乌梁素海流域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新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工程,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年生产无醛芦芯板20万立方米,产值达5亿元,推动周边8万吨芦苇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碳排放量约24万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建材、包装、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向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150个,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深入发展高效农业。以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标杆,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创新,新建农业示范园11个,大力推广小麦套种辣椒、水肥一体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栽培、大数据智能管理等技术,带动玉米单产提升100公斤,亩均增收200元、节水30%以上。因地制宜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打造集菌包生产、芦耳种植、晾晒包装、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芦耳种植示范基地,年产芦耳530余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锚定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以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为抓手,新能源大基地初具规模,新能源装机规模年内将突破2000万千瓦。因地制宜发展板下经济,通过种植沙蒿、沙柳等抗旱防沙植物,推动生态修复和光伏发电有机融合,切实走出一条光伏增能、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整合乌梁素海优质文旅资源,深化拓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乌梁素海”等系列活动,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体育、演艺等要素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以来,乌梁素海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4439.7万元。

近年来,我市还建立“财政引导、乡镇统筹、企业群众参与”的多元化、长效化整治机制,以乌梁素海流域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河湖长、林长、路长等机制作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持续深化河湖“清四乱”、村庄“清五堆”等专项行动,打造出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今年以来,乌梁素海周边6个苏木镇、72个嘎查村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143吨、村内沟渠327.5公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