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于厦 张悦
近期,在杭锦后旗蛮会镇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群众教育正深入开展。为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走深走实,蛮会镇结合辖区实际,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活动形式,通过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举措,让党的理论政策深入人心,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营造了党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庭院党课+田间讲堂”
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
针对农村群众农时分散、集中学习难的特点,蛮会镇打破传统会议室授课模式,将党课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移”到田间地头,打造“庭院党课”“田间讲堂”两大特色阵地。蛮会镇党委精心筛选“三长五老村党支部书记”“土专家”“田秀才”组成宣讲队,利用清晨傍晚、农闲时节,在村民庭院里摆起“板凳会”,在果园菜地边开起“田间课堂”。
宣讲过程中,宣讲员摒弃“照本宣科”的刻板模式,用方言土语拉家常,用身边案例讲道理。从“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粮有补贴、灌溉有保障”的农业变化,到“土路变水泥路、土房变安居房”的生活改善;从“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障”的民生福利,到“村里有文化广场、家门口能就业”的幸福图景,一步步帮群众算清“政策红利账”。针对群众最关心的“一卡通”补贴,宣讲员现场拿出补贴明细单,逐笔讲解粮食补贴、农机补贴、耕地保护补贴的发放标准和政策依据,让群众清清楚楚知道“钱从哪来、补到哪去”。
“云端课堂+红色音廊”
让党的声音覆盖每个角落
为解决部分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难学政策知识的难题,蛮会镇创新打造“云端课堂+红色音廊”双平台,构建“线上可看、线下可听”的全方位宣传矩阵,确保党的声音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线上,蛮会镇宣传办联合各村(社区),定期将中央政策、上级部署、本地民生举措录制成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图文解读,发布在蛮会镇微信公众号、村微信群等“云端课堂”平台,方便年轻群众随时学习。同时,针对老年人需求,将红色故事、政策解读、农技指导等内容录制成音频节目,邀请本地“乡音主播”用方言录制,让内容更亲切、更易接受。
线下,蛮会镇为每个村升级改造“大喇叭”广播系统,打造“红色音廊”。每天早8点、晚6点,“大喇叭”准时响起,有红色歌曲、民生政策解读、邻里互助小故事等内容,让村民随时都能听到党的声音。
“支部领办+党员带头”
以实干引导群众跟党走
蛮会镇始终坚持“学做结合、以行践知”,将“跟党走”教育目标转化为“为民办实事、带头促发展”实际行动,通过“支部领办+党员带头”赋能行动,让党员成为群众看得见、学得来的“标杆”。
蛮会镇党委在全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将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细化为具体责任,分配给每名党员。在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带动群众参与“四美在农家”评比活动。
此外,各村党支部还领办产业项目、组建志愿服务队,带领群众共同发展。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党员用实干赢得群众信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跟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从而主动跟着党员干、跟着支部走,将“跟党走”的思想共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蛮会镇通过这场入耳入脑更入心的群众教育,不仅让群众对惠从何来、恩向谁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凝聚起了“跟党走”的广泛共识与强大合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如今的蛮会镇,干群关系愈发密切,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一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