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桥镇:特色养殖富农家

作者:于厦 乔曼

        □本报通讯员    于厦    乔曼

        在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小召渔场,150亩养殖池塘波光粼粼,一只只青壳白肚、膏腴肉厚的中华绒螯蟹即将批量上市,昔日荒芜的盐碱滩,如今蜕变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黄金塘”。这是二道桥镇锚定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创新探索“以渔治碱”模式,推动盐碱地资源高效转化的生动实践,为北方地区特色水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二道桥方案”。

        盐碱地,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二道桥镇大胆创新,积极引入内蒙古蟹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150亩盐碱地资源,发展起以中华绒螯蟹为核心的特种水产养殖。

        依托“三池两坝”工程,实现对黄河水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的净化回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更构建了绿色低碳的循环养殖模式。独特的盐碱水环境,反而造就了螃蟹肉质的鲜美与紧实,真正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孕育希望的“宝藏塘”。

        产业兴旺,科技是关键。二道桥镇高度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支持打造了内蒙古首个以水产养殖命名的科技小院。项目汇聚了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江苏省螃蟹养殖公司的专家,为螃蟹养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从蟹苗引进、水质调控,到无人机投喂、科学配餐,每一步都体现了科技的力量。这种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了出产的螃蟹平均规格达到3两以上,最大的可达7两,品质优良。

        特色产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群众。该项目有效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日均收入可达200元左右,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同时,“企业+基地+农户”示范带动模式,为二道桥镇培养了一批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目前,二道桥镇出产的螃蟹已建立完善的产源地追溯体系,并巧打“时间差”,在9月底至11月北方蟹成熟较早的黄金期,销往南方市场。不仅丰富了全国消费者的“菜篮子”,还打响了“蟹逅几字弯·二道桥镇”的河蟹品牌。

        下一步,二道桥镇将继续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着力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形成“科研+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让盐碱地产生出更大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将特色水产养殖打造成为二道桥镇乡村振兴的又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