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尔中慧监管场所AGV出口
□本报记者 袁雅芹 文/图
在巴彦淖尔,辽阔草原铺展风光画卷,无垠沙漠蕴藏生态机遇,繁忙口岸涌动开放活力。多年来,巴彦淖尔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能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生态保护的“绿色力量”与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绘就了资源增值与生态守护同频共振的新图景。
科技赋能跨境物流提速增效
锚定甘其毛都口岸的战略区位优势,巴能集团率先布局并建成3个海关监管场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构建高效协同的跨境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持续为智慧口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内蒙古淖尔中慧AGV海关监管场所内,一辆辆AGV无人驾驶跨境车辆交互往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30秒内快速通关,实现中蒙跨境货运“无缝衔接”。
这些AGV车辆如何实现精准自动驾驶?秘密“埋”在地下。在5.88公里长的跨境封闭公路上,每隔4米就埋设了一枚磁钉,它们像“地下北斗”一样,向AGV车辆发送坐标信号,引导车辆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稳定行驶。
甘其毛都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陆路跨境运输场景,为“智慧口岸”树立了新名片。经过3年多的发展建设,口岸快通秒放已成为常态,通关过程几乎“无感化”,极大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截至9月10日,口岸今年AGV通关运行车辆已达32360辆次,运输煤炭2210748.43吨。
“一辆AGV单日运输量达7~8趟,相当于过去一辆传统车辆一个月的运量。通过地面磁钉导航、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联动,AGV实现了‘零接触、低能耗、高安全’运输,年可减少煤尘排放500多吨,成为口岸绿色转型的‘科技引擎’。”内蒙古淖尔中慧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博介绍,“AGV通道可进一步拓展运输品类和覆盖范围,推动口岸跨境物流智能化发展。目前,公司在口岸新建的两座智能化煤棚正在进行调试。煤棚建成后,煤炭处理效率将进一步提高,通关安全性和准确性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AGV车辆可直接进入智能化煤棚翻箱作业,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使仓储更智能。”
科研的创新和升级还体现在智慧化仓储功能服务上。巴能集团所属企业内蒙古淖尔中甘物流有限公司与内蒙古淖尔中慧物流有限公司凭借卓越的数字化建设成果,联合摘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五星级数字化仓库”称号,成为全国跨境能源品类中仅有的两家,不仅为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范本,更向跨境能源仓储领域输出了一套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下一步,巴能集团将在口岸持续布局战略煤炭仓储基地等设施,为口岸仓储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必要支撑。同时,发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依托基础设施优势,通过长协订单、电子竞拍等多渠道开展煤炭、铜精粉、铁矿石大宗商品贸易,进一步完善‘贸易——跨境运输——仓储——加工’产业链,将集团‘淖尔品牌’做大做强,力争成为甘其毛都口岸规模最大的国有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王博说。
光伏项目筑牢绿色能源业务根基
走进位于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先导工程2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4.71万亩的光伏场区宛如一片蓝色海洋,数十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通过电网输送至各地;光伏板下,耐旱的沙生植物长势正旺,翠绿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不仅有效固沙抑尘,还为当地培育出特色种植产业,形成“板上清洁发电、板下生态修复”的立体发展模式,让昔日荒凉的沙漠焕发勃勃生机。
“项目开工建设时,这里是漫漫黄沙、寸草不生,沙丘落差达10米。我们攻克技术难题、克服恶劣天气,高标准推进光伏建设,去年底实现并网发电。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今年5月,项目正式进入生态治理环节,我们铺设草方格,密植梭梭等沙生植物,并强化管护,植被长势良好,已治理2.29万亩沙漠,为明年栽种苁蓉、锁阳等经济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内蒙古淖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副部长董双宏介绍。
作为巴能集团深耕能源板块的重要布局,该项目总投资78.94亿元,由所属二级企业内蒙古淖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参股共建,预计年均上网电量达33.4亿千瓦时,年营业收入可达7.68亿元,总产值达6200多万元。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该项目更释放出显著生态价值——年可节约标准煤109.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76万吨,相当于为沙漠地区筑起一道“绿色碳屏障”。此外,该项目带动周边3000余人次参与劳务,人均月收入5000多元;采取压沙材料就地取材、压沙机械就地租赁和运输装卸企业就地服务等措施,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农牧民增收。
沙漠光伏项目的落地,是企业突破传统能源边界、挖掘生态经济“蓝海”的生动实践:既依托自身在能源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筑牢绿色能源业务根基,又以生态治理为切入点,将项目建设与沙漠修复、产业增收深度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重统一。
未来,巴能集团将持续深化“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在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同时,为更多荒漠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超级充电宝”破解风光消纳难题
在乌拉特中旗广袤草原上,一座占地53亩的“钢铁方阵”蓄势待发。这是内蒙古淖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独立申报并即将投运的“超级充电宝”——德岭山500千伏变电站电网侧储能电站。该项目是自治区第一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
走进项目区,80个集装箱模样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仓组成10个储能单元,它们一年可提供8900多万千瓦时的绿色能源,能在用电波谷时段蓄电、用电波峰时段放电,完成电力保供。
“风光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不可避免地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分布不均等问题。这座‘超级充电宝’的意义远超其物理边界,是我市乃至全区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动实践,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内蒙古淖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德岭山储能电站项目经理韩明松介绍,项目投运后,将显著提升乌拉特中旗新能源消纳能力,缓解新能源出力受阻问题。其储能设备特有的无功吸收与发出功能可平滑调整功率因数,不受电池电量限制,为电网提供灵活的无功支撑,为地区电网提供100兆瓦调峰能力,助力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乌拉特草原得天独厚的“无限风光”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依托我市富集的风光资源,巴能集团在风力、光伏电站和独立储能电站建设以及新能源产业链板块持续发力。内蒙古淖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与乌拉特前旗汇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2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极大地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推动地区多能互补、微电网等新型能源系统发展,促进能源开发模式创新。
从赋能跨境物流效率革新,到解锁沙漠“绿电+增收”双重价值,再到筑牢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屏障,巴能集团的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未来,巴能集团将为全国跨境物流智能化、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及能源结构清洁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巴能方案”,以国企担当书写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