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方哲
走进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柏油马路干净整洁,路灯排列整齐,村民庭院里果树成荫。“以前村里事难办、理难清,现在有了党支部带头,矛盾有人解、困难有人帮,日子越过越舒心!”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王时代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八一村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墨,在乡村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图景,成为八一乡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
“多亏了党支部,我家娃娃才有救!”八一村二组村民郝金贵的儿子郝运来突发急性白血病,让这个去年刚因妻子脑出血耗尽积蓄的家庭再度陷入困境。村党支部书记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在网格微信群发起倡议,38名党员带头捐款,6个村民小组的乡亲们接力相助,一天一夜就筹齐2.3万余元善款。
这样的高效响应,源于八一村多年打磨的“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员,将37名党员与343户常住农户精准对接。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能通过网格快速传递、高效解决。2023年,该村推广“1557”信访代办工作法,即通过“一项原则、五色服务、五项制度、七项流程”,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让乡镇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村里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连续9年保持“五无”村镇荣誉。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两委”带头成立的“田管家”助农合作社,让村民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有盼头。村民李建国说:“以前自己种地亩产收入千把块钱,现在托管后保底500元,加上分红和打工收入,翻了一倍还多!”
清晨的八一村文化广场上,百人腰鼓队的鼓声震天响。这支由村妇联主席丁艳君组织的队伍,不仅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更成了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敲起腰鼓,邻里间的隔阂没了,干事的劲头足了!”队员们笑着说。村里还通过“五人小组”议事、村委监督委员会把关,让村民真正成为治理的主角。在田间地头,“管田”妙招让土地焕发新生,村党支部引导农户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比起大水漫灌,每亩地节省肥料20%、减少人工投入50%。村民张磊说:“以前浇地需要雇人看水,现在手机一点就搞定,每亩还能省百十来块钱!”2020年以来,村里累计种树2万余棵,“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的林长制让村庄绿化率提升到了50%,房前屋后的李子、西梅等小杂果,既扮靓了庭院,又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这种“党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的治理模式,正在八一乡遍地开花。乡党委以八一村为样板,推广“三管”民主治村经验(“管人”“管田”“管事”),在全乡12个行政村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信访代办点15个,培育特色合作社23家。“从解决急难愁盼,到谋划长远发展,八一村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八一乡政府乡长赵科表示。如今的八一乡,正以点带面构建全域治理新格局。借鉴八一村“拼多多”式土地整合经验,打造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推广“1557”工作法,建立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组建乡志愿服务队20支,让“互助共济”的新风尚吹遍每个角落。
傍晚时分,八一村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村民散步的身影,也照亮了乡村善治的前行路。从一个村的蝶变到一个乡的崛起,临河区八一乡以党建引领为舵,以群众满意为帆,在乡村振兴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