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铸牢”主题展厅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场所
②莫尼山音乐那达慕燃动草原
③歌舞剧《乌梁素海》惊艳上演
⑤乌梁素海美景如画 记者 齐鸿雁/摄
④生态修复后的草原绿草如茵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旗委、旗政府立足旗情、顺时应势,作出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决策部署,这既是乌拉特前旗贯彻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既是对长期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也是在新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乌拉特前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了新的阶段。
坚持以“领”定向 把牢民族团结“方向盘”
乌拉特前旗旗委、旗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组织召开旗委常委会、旗政府常务会、旗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旗委重点工作会等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工作要求,确保全旗各项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一办三组”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齐抓共创体制机制。制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创建时间表、“十个一”主线工程及社会面宣传推进表、“八进+N”领域任务表,安排保障资金800多万元,推动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共同责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等工作范围,制定印发《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实施方案》,系统梳理重点工作任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坚持以“文”铸魂 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乌拉特前旗始终坚持把搭建多元载体、强化宣传教育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的有力抓手。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乌拉特前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主题广场,升级乌拉特前旗图书馆、公田村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等一批成效突出、群众认可的文化实体;积极培育乌拉特农村商业银行、瑞泰社区、旗人民检察院等亮点突出、主线鲜明的23个观摩示范点位,打造3条观摩路线,成功创建5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2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6个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人获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17人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25人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55人获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1个集体获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1个集体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7个集体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高密度在全旗主干道、高速路及国道出(入)口、社区小区、主题广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墙体广告、公益海报和宣传标语等5000多处。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书记讲给书记听”等宣讲活动94场次,覆盖党员干部2.5万余人次;开设“理响乌拉特前旗”视频号、录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学我讲”微视频课、探索形成“暖心家园之暖心行动”“石榴籽假期课堂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课堂”等宣传亮点,全方位实施党员干部全覆盖行动。持续深化“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模式,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等专栏,利用电视、抖音、快手、视频号播发宣传内容700余条,向电信终端用户发送短信、彩信36000余条。推出《55载民族团结情 “塞外明珠”欢迎您》《中华文化浸童心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短视频作品。
通过党建融心、文化融魂、活动融情丰富创建工作内涵,打造乌拉特前旗新样板。以党建融心,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打造“石榴籽家园”党建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各族群众从心理上、情感上、文化上融入创建。以文化融魂,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乌拉特前旗志》《乌拉特民歌》《赤诚之路》等多部北疆文献资料,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活动融情,举办“匠心传承耀北疆·同心共筑中国梦”“匠心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工艺作品大赛、“新时代北疆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等,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歌曲《同心筑梦》《娜仁花开向太阳》、编演歌舞剧《乌梁素海》《我是一个兵》等。
坚持以“和”提质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乌拉特前旗以做实“三项计划”为抓手,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空间方面,全旗苏木镇所有嘎查村(社区)均实现各族群众和谐共居,所有学校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在文化方面,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讲一讲”等活动100多场,促进文化交融互鉴。在社会建设方面,设立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窗口135个,2655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6300多件。
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网络、电视等加大推普力度,在全旗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我是小小推普员”等活动50场(次);开展“文化进校园”“相约论语,文化中国”公益读书会,开设“红石榴荐书官”线上专栏,以文化浸润促进青少年交融;近三年先后组织50多批次近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承接清华附中“微公益·梦起航”支教助学活动,研学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加深各族青少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建设青年之家11个,孵化青年社会团体1个,组织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各类活动近百场次;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品牌,引领青年建功立业。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设计推出山水观光旅游线、民俗风情旅游线、历史文化旅游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走出去”宣传,携内蒙古歌舞、非遗产品、美食等亮相江西、广东、重庆等地,增进南北文化交流互鉴。举办“唱响北疆 同心筑梦”“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乌梁素海冰雪旅游节、环乌梁素海自行车赛、莫尼山音乐那达慕等特色文旅活动,以旅为媒,以旅促融,共谱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新乐章。
坚持以“业”强基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乌拉特前旗聚焦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两年来,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六个发展定位”(把乌拉特前旗建设成为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撑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新高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平安和谐社会治理的“稳定器”、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主通道”、维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护旗手”)战略全面推进,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粮食作物产量突破57亿斤、改良盐碱地9.4万亩,全面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大中矿业、华拓矿业、污水处理厂等一批企业建成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的新能源项目;完成造林绿化8300亩、防沙治沙2000亩,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北疆云·智慧公安”“雪亮工程”三年行动,全力做好军民融合工作,成功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发放中央就业补助资金2774万元;低保、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应享尽享;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深入推进“健康前旗行动”,进一步完善疾控预防体系建设。用足用活国家差别化支持政策,投入衔接补助资金22927.26万元,实施产业发展类、乡村建设类等项目195个,让乌拉特前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有厚度、更有保障。
坚持以“融”促和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乌拉特前旗始终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推进主动创稳行动,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以网格化为基础,做细各族群众服务保障。健全完善网格体系,推行“网格长+党小组长+楼栋长”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机制,推动基层网格员兼任民族工作助理员,将民族事务管理等重要内容纳入北疆红色网格服务体系。健全“四方共治”基层社会网络化治理体系,组建网格926个,网格党小组394个,楼栋(单元、联户)长1797个,已实现对民族聚居区、民族流动人员集中区域覆盖率100%。
以大调解为依托,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健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信息平台等实战化机制,注重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教和释义,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服务,推动实现纠纷化解和法律宣传同步进行。近两年来,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900余件,处理矛盾831件,未发生涉民族因素案事件,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比率达到100%。
以大团结为目标,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认真对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最新测评指标,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建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乌拉特前旗将坚持在政治上下“硬功夫”,在经济上下“实功夫”,在文化上下“巧功夫”,在法治上下“狠功夫”,全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奋力开创乌拉特前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市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