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治理“金钥匙” 书记共话“新良方”

——全市嘎查村书记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交流培训暨嘎查村“书记讲给书记听”集中宣讲活动发言摘登
作者:张杰 杨青

        9月23日,全市嘎查村书记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交流培训暨嘎查村“书记讲给书记听”集中宣讲活动在杭锦后旗举行。

        活动中,7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围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怎么做”主题登台宣讲,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他们在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现将部分精彩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临河区双河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邬永强——

        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近年来,团结村面貌焕然一新,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临河区双河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邬永强说,“我现在还记得老书记跟我说的话‘农村不是没奔头,关键是得有人带着干。党培养我们,就是要让我们带头为村民办实事’,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

        2022年,团结村党支部盘活闲置资产,领办合作社,投资建成胶带厂,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带动入股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2024年,村里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城郊菜篮子保鲜库,并创新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社区网格员”模式,联动电商平台“双河有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将优质农副产品直供城乡社区,有效破解销售难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团结村着力提升治理效能,创新“1+3”网格化志愿服务,组建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活动,共建和谐家园。

        如今的团结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邬永强说。

       

        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王胜泉——

        壮大集体经济强引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始终把集体经济当作乡村振兴的‘定盘星’,让集体力量成为带动全村发展的‘强引擎’。”在“书记讲给书记听”集中宣讲现场,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王胜泉说。

        联丰奋斗村坚持把分散的土地和资源整合起来,以集体经济为纽带,构建玉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规划建设10万亩玉米“四控”示范园区和2万亩甜糯玉米种植园区。建成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仓储基地以及双回流型多功能烘干塔基地,同步配套1.3万吨粮食烘干仓储库房,构建起“回收—加工—再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在玉米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该村围绕“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目标,推动产业多元融合。以高质高产玉米为招商引资“金字招牌”,积极组织农户签订种植订单,通过合作分成,让村集体每年获得稳定收益。

        同时,该村把庭院经济纳入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以玉米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鲜糯玉米种植。从集体经济资金中划拨专项补贴,推出“籽种补贴”政策:对参与种植的农户,每亩补贴籽种费100元,并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主动对接商超、加工企业,为鲜糯玉米建立稳定销售渠道,确保“种得出、卖得掉、卖得好”。

        “未来,我们会继续锚定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把集体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王胜泉信心满满地说。

       

        五原县复兴镇永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近年来,我们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网格化+微治理’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了‘党建引领+积分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提出积分制‘五个一’工作法,把乡村治理方式由‘任务型’转为‘激励型’,让村民自觉成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践行者。”五原县复兴镇永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四说。

        通过组建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巾帼服务队等“微组织”,该村将党组织向下延伸,让组织体系覆盖到村民小组,让自治活力得到释放。

        动员党员带头参与村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村容村貌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实施积分“红黑榜”奖惩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把文明乡风“种”进村民心田。

        开展村民自治,有效服务生产生活。通过实施积分制,村民主动成为村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的重要力量,集中攻坚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今年上半年,仅永丰村六组、七组就栽植各类果树3000余株,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3户,村容村貌从“一时美”变为“持久美”。

        “发展要依靠每一位村民的力量,只有激发和调动所有村民向上的积极性,团结奋斗,才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李小四说。

       

        磴口县隆盛合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方万新——

        党建引领聚民心  实干笃行促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们新地村立足光照充足、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坚持党建引领,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以甜瓜产业为核心的增收致富路。”磴口县隆盛合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方万新在集中宣讲中说。

        发展之初,面对村民的顾虑,村党支部决定由党员带头、先试先行。2013年,8名党员率先建起60亩钢架大棚,请专家指导、赴外地学习,当年亩均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在政府每亩5000元补贴政策的激励下,村民们纷纷加入,设施农业迅速铺开。到2016年,全村已发展钢架大棚1100亩、小拱棚1500亩,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庙湾也成为区域知名的甜瓜集散地,销售期延长至90天。

        为延伸产业链,新地村积极引进脱水菜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千亩耕地种植,亩均效益超3500元。同时,建成瓜果市场和仓储库房,培育15名销售经纪人,吸引70多名经销商上门收购,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销售。甜瓜产业还带动了包装、餐饮等相关行业,村民日均务工收入超270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超8000亩甜瓜销售。

        展望未来,方万新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团结带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七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永利——

        把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做到村民心坎上

        “自2014年回村,11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十七份村从‘山多地少、土贫田瘠’的穷窝窝,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拥有集体产业、特色种植和多种经营的可喜光景。”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七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永利说,“我始终认为,村干部不在于干多轰动的大事,而在于办好每家每户的小事。”

        近年来,十七份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起了毛管厂和地膜厂。如今这两个厂子连续盈利,去年为村集体贡献收入28万多元,更让村民用上了方便实惠的农资。

        坚持“党建搭台、产业唱戏”,千方百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从最初村民有顾虑,到如今大量农户踊跃入股,集中流转土地规模不断扩大,黄芪、葵花、甘草等特色种植产业效益显现。在统种统管统销模式下,预计入股农户亩均增收0.2万元。同时,村集体产业还优先吸纳脱贫户和闲散劳动力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

        此外,这些年十七份村还通过“围炉夜话”等方式宣讲政策、倾听民意,共收集了564条村民意见,解决了80多件实事。

        “泥泞路变水泥路、土房变砖房,看病、上学更方便,收入年年增,笑容天天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常永利说。

       

        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旭——

        修好“三座桥”  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岗位就是连接党与群众的‘桥’。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关键在于修好三座桥:一是‘连心桥’,紧密连接党心民心,赢得群众信任;二是‘承重桥’,不折不扣地把耕地保护、医保、产业补贴等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三是‘立交桥’,高效对接党的政策资源、外部资金技术、村里土地劳力及市场需求,畅通发展路径。”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旭说。

        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致富是最实在的群众工作。广林村党支部坚持用活党的富民政策,当好“致富带头人”。每年开春,组织村“两委”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等,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年度产业发展作战图》;秋后则召开“算账问效大会”复盘得失,确保政策与市场精准对接。

        主动研判政策机遇,成立“政策解读专班”,从文件中找资金、找项目。今年,广林村紧扣“特色优势产业”导向,成功争取到560万元的“易地扶贫后续产业”项目,建成百亩高标准温室,引进高端网纹瓜品种并签订长期种植订单,首季蜜瓜总收入达300万元,是传统作物收入的5倍。

        下好“人地两盘棋”,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租金,并成立“劳务对接队”组织劳动力定向输出,让村民既收租金又挣薪金,成为稳定增收的“上班族”。

        “我们用实干夯实了共同致富的基础,也坚定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杨旭说。

       

        杭锦后旗沙海镇新红村党支部书记连卫忠——

        在“领航共富”中践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一直都清楚,乡村发展没有现成的路,每一步都得踩实了、走对了。”杭锦后旗沙海镇新红村党支部书记连卫忠说。

        2015年初,连卫忠带领村党支部班子去全国辣椒种植面积最大的成都牟县,一去就联系到一家做辣椒酱的公司——成都蜀川源调味品有限公司。当年该公司与新红村签订了100亩的种植收购合同。有了保护价,农户的心也就放下了。后来,村党支部多方考察,又与另外4家公司合作,签订了辣椒收购合同,现在新红村的辣椒种植面积每年都在4000亩左右,而且村民收入一直很稳定。

        2019年,新红村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584万元,建起1万平方米的辣椒交易市场,500平方米的保鲜库,20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车间,让村里的辣椒产业又上了一个台阶。2021年村委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又以农户入股的方式建成了大白菜深加工车间,产品销往周边城镇。仅这两项,每年为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600元增加到3万元,村里有了资金,又能更好地为村民办实事,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民富了,人心齐了,感激党的恩情溢于言表。“未来的路,还得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只要咱们心里装着群众、手里握着政策、脚下踩着实地,就一定能把村子建成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环境宜居的好地方。”对于未来,连卫忠这样说。

       

        本报记者  张杰  杨青/文  胡东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