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丰收的画卷

作者:罗必鑫 杨新旺 章琴琴 孙小惠 萨仁格日乐 曲阳 赵贺 王懿哲 武加维 高启龙 田志强

葡萄丰收

庭院经济

收割葵花

        又到一年粮丰果硕的金秋时节。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行动,锚定目标、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抓实农民就业增收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越走越快。

        ——编者

       

        葡萄美酒待品尝

        □本报通讯员  罗必鑫  杨新旺  文/图   

        金秋九月,磴口县漠北金爵葡萄酒庄的千亩葡萄园迎来丰收好时节。

        走进葡萄庄园,一串串饱满圆润的酿酒葡萄挂满枝头,紫红的赤霞珠、翠绿的霞多丽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采摘工人王师傅正在田间忙碌,他双手握住葡萄串底部,稍一用力便将整串葡萄从藤蔓上摘下,随即放入铺着软布的竹篮中。不远处,数十名工人推着小车往来穿梭,将装满葡萄的竹篮快速运至分拣车间,确保新鲜采摘的葡萄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后续处理环节。

        近年来,漠北金爵葡萄酒庄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参与葡萄种植与采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目前,漠北金爵葡萄酒庄依托磴口县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沙质土壤,已建成标准化葡萄园1000亩,年产优质酿酒葡萄800余吨。

        “今年葡萄园的采摘工作从9月初开始,目前已经采摘霞多丽葡萄30多吨。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环境,今年的葡萄长势格外好,品质较往年上了一个台阶。”漠北金爵葡萄酒庄负责人张亚锋说。

        据了解,今年采摘的酿酒葡萄将及时运往车间,接下来酒庄将启动酿酒工序,预计今年可酿造优质葡萄酒500余吨,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磴口的“秋日佳酿”。

        眼下,磴口县的酿酒葡萄采收仍在持续。沙漠里的葡萄园,不仅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更结出了当地群众的致富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甜蜜和活力。

       

        农家庭院苹果香

        □本报通讯员  章琴琴  孙小惠  文/图   

        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黄河岸畔的乌拉山镇三湖村村民王兴旺家的小院,翠绿的苹果树上缀满果实,果香扑鼻而来。

        “每到节假日,都会有本地人过来采摘,平时路过的游客也不少,能给我们增加不少收入。现在我们的日子比这果子都甜。”王兴旺为自己小庭院带来的好收入由衷高兴。

        近年来,乌拉山镇借力黄河资源,挖掘当地古渡文化、黄河文化,发挥近郊优势,发展黄河生态旅游业。而庭院经济就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产业。

        “三湖村离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且紧邻沿黄公路、215省道,区位优势明显。这里还曾是有名的黄河古渡和革命老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将一家一户的小庭院利用起来,发展采摘业,不仅美化了环境,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丰富的旅游业态也给村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三湖村党支部书记乔六小说。

        三湖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户,其中300多户村民院内都有小菜园、小果园,种有葡萄、李子、西梅等几十种特色水果。依托小庭院里的瓜果蔬菜,村民年增收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三湖村还将村委“大院”利用起来,建起垂钓池、民宿、农家乐、烧烤区等功能区,一处处极具乡村特色的体验区,一道道纯朴美味的农家饭菜,不仅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将一处处闲置庭院打造成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2024年,三湖村村民庭院经济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目前,三湖村已建成70亩葡萄基地,小菜园、小果园300多个。今年镇里面又给我们提供了200多棵鸡心果、西梅树苗,集中打造35个示范庭院,我们的庭院经济越做越强。”乔六小说。

       

        头茬草菇产销旺

        □本报通讯员  萨仁格日乐  曲阳           

        金秋时节,丰收的画卷如期而至。近日,位于乌拉特中旗春锦农业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内,头茬草菇已进入成熟采摘期,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娴熟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筐……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菌香与丰收的喜悦。

        “本季草菇于8月中旬开始种植,9月中旬进入采摘期。”园区技术总监张建兵介绍,“目前一个棚已采摘草菇3000斤左右,预估能出5000斤到6000斤。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据了解,草菇属高温型菌类,富含磷、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对种植技术和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此次抢鲜上市的头茬草菇以其鲜嫩爽滑、风味浓郁的优异品质,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订单纷至沓来。

        示范园的丰收景象,是海流图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流图镇充分发挥其区位、生态与资源优势,以发展蘑菇种植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谈及未来规划,张建兵表示:“园区现有73座温室大棚,下一步计划种植20棚草菇、20棚赤松茸及30棚双孢菇。预计10月初,各类新品食用菌将陆续上市,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

        海流图镇小小的食用菌,正成长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大产业。

       

        辣椒产业链条长

        □本报通讯员  赵贺  王懿哲

        近日,杭锦后旗双庙镇尖子地村村民李艳华穿梭在自家辣椒地间,双手麻利地采摘着黄澄澄的辣椒。

        “今年气候适宜,辣椒长势比往年更出色,一亩地能收四五千斤,每斤能卖1.2元,收入相当可观!”李艳华难掩喜悦之情。

        双庙镇的辣椒产业发展成果显著。“1+12+N”辣椒产业园,由杭锦后旗德茂荣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建成了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辣椒特色产业初加工园区。

        今年,双庙镇通过加强组织联建、机制联动等“八联”方式,推动党建引领辣椒产业发展,扩大“1+8+N”领航共富模式辐射带动范围,覆盖全镇12个村集体。“村里总共种植了1600多亩辣椒,品种丰富多样,朝天椒、青红椒、黄椒、酱椒一应俱全,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的辣椒都是订单种植,村民无需为销售发愁,只需专心将精力投入到辣椒种植中,静候丰收时刻,收获稳稳的幸福。”尖子地村党支部书记徐二虎说。

        双庙镇的辣椒产业只是杭锦后旗辣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二道桥镇,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出了集品种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辣椒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辣椒3万多亩。

        杭锦后旗的辣椒产业已颇具规模,累计建成辣椒种植基地26个,依托基地优势,带动全旗60多个合作社、1.6万户农户种植辣椒11万多亩,产量预计达16万吨,农民收入更有保障。如今,小小的辣椒成了当地强产业、富百姓的“金招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葵花筛选分外忙

        □本报通讯员  武加维  高启龙       

        金秋时节,在五原县和胜乡和丰村的向日葵地里,沉甸甸的花盘压弯了枝干。村民们手持镰刀穿梭于田间,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向日葵,脸上的笑容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今年种了55亩葵花,要是一斤能卖到6块钱,每亩纯收入能有一千五六还是有把握的。”和丰村村民吴俊高兴地说。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和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同样热闹非凡。向日葵筛选机高速运转,通过振动筛选、风选等多道工序,快速分离出葵花籽中的杂质与瘪粒,留下的全是颗粒饱满的优质籽粒。

        以前,农户丰收后常因缺乏专业筛选设备和储存设施,面临清选效率低、籽粒损耗大、议价能力弱等诸多难题。2020年起,和丰村党支部聚焦农户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延伸向日葵产业服务链条,统筹村集体经济资金与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累计投入90余万元购置了3台向日葵筛选机、1台上料机,还陆续建成1230平方米的标准仓储库房,逐步构建起向日葵“清选—称重—储存”一体化服务体系,切实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成本。“目前,3台筛选机日均可筛选葵花6吨左右。农户收割向日葵后,可直接运到我们和丰村委会,以优惠价格使用筛选机和仓储库房,实现就近清选、便捷销售。依托这一配套优势,每天都有五六家企业主动上门收购,村民的葵花都能卖个好价钱。”和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付茂荣说。

        据了解,和胜乡向日葵种植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5%。近年来,该乡将向日葵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从2020年开始,统筹各类资金,为和丰、和胜等5个村建成7个标准化钢架仓储库房,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还购置了5台筛选机,让农户“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服务。

       

        碱地葵花增产量

        □本报通讯员  田志强  文/图         

        金秋九月,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万亩葵花田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金色光芒,沉甸甸的葵花盘压弯了枝干,村民们心情愉快地和丰收对话。

        曾经,十大股村的12215亩耕地中,85%为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土地贫瘠、渠系老化,农作物死苗现象严重,农业发展长期受限。然而,当地村民没有放弃,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土地改良之路。

        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成为了这片土地命运转折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还为改良土壤提供了契机。村民们在村委的带领下,积极行动,春季自费累计拉运14000多吨磷肥还田。同时,拉运羊粪等有机肥,多措并举改善土壤结构。

        除了土壤改良,村里还精准施策,选择耐盐碱特性突出的向日葵作为主导作物,通过“以种促改”抑制盐碱上返。如今,葵花不仅在这里扎下了根,还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据测算,改良后的土地,葵花亩产较之前提高了20%以上,达到600斤以上,较改造前增产100多斤。“过去这里是盐碱地,产量低、收入少。现在不一样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产量大幅提高,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种植户徐计良满脸笑容地说。

        十大股村的盐碱地改良之路,是农业科技与勤劳双手共同书写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