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项目区
□本报通讯员 赵丹
王皓巍 文/图
在杭锦后旗的辽阔苍穹下,一片深蓝色的“光伏海洋”于无垠黄沙中熠熠生辉。今年8月底,由天津中环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杭锦后旗3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不仅为这片荒漠送出了第一度“绿电”,更在荒漠化治理中矗立起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项目位于杭锦后旗太阳庙农场与双庙镇,总投资约11.89亿元,占地8648亩,创新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桩基固沙”一体化模式,真正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光伏赋能治沙、绿电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与地方政府协同作战,直面恶劣自然条件的严峻挑战,高效推进多项审批与系统联调,并创新实施“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将施工区科学切块,实现质量、安全、进度精细化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效率。
项目经理邬文军说:“我们积极践行‘链链合作、蒙材蒙用’,有效拉动了地方产业联动。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达5.8亿千瓦时,能够满足约44.6万户家庭全年用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8万吨、二氧化硫272.6吨、氮氧化物249.4吨,环保效益显著,为杭锦后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深远的生态价值,项目累计治理沙地面积达36000亩,其中板下治理8800亩,异地修复27200亩,不仅有效遏制了沙地蔓延,更显著降低了区域风速和沙尘传输速度,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多贡献。
执绿为笔,逐光而行。该项目的成功并网,正成为杭锦后旗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杭锦后旗将持续深化新能源战略布局,以清洁能源赋能区域发展,书写生态与经济共赢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