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右)与民警在巡边中
□本报记者 杨阳 文/图
8月,中蒙边境上烈日炙烤,空气里弥漫着沙砾的灼热气息,连耐高温的沙蜥蜴都躲在洞里。护边员杨东却对这样的天气习以为常。他来到自己那辆破旧摩托车前,把钳子、铁丝和望远镜塞进车斗,把水壶装满水挂在车把上,跨上车,发动引擎,开启了当天20公里的边境巡护行程。若不是他身上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别人会以为这个脸色黝黑的强壮汉子是不怕热的。
乌拉特中旗广袤的戈壁草原上,中蒙边境线穿过东达乌素嘎查,蜿蜒40多公里。这里夏天酷热、冬天有冰雪、春秋风大漫天飞沙,巡边的路布满砂石,并不好走。就是这样的环境,杨东天天都走巡边路,一走就是21年。
“护好这条线,我们的家才稳”
杨东的护边情结,源于一口井。
“你看远处那口井,是我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打的。”他抬手指去,“在我小时候,部队饮水困难,天还没亮,爸爸就带着我和哥哥去送水。虽然累,但临走时战士塞给我们的糖,一直甜到了心里。”他顿了顿,仿佛又尝到了那时的甜:“那时候不懂什么叫护边,就是觉得跟他们待在一起,心里暖、觉得亲。这份军民之间的情谊,从小就刻进了我的骨头里。”
家中后院那排榆树是40年前父亲迁来时种下的,如今树干粗壮、绿荫如盖,像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杨家与边防部队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
“守边即守家”,这是杨东从父亲那里学到的。20岁那年,他循着父亲的足迹参了军。在部队,他勤学苦练,严于律己,不仅荣获个人三等功,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4年退伍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那时父亲的腰已经弯得无法再爬上巡边的山头,父亲把那副磨得发亮的望远镜递到他手里,只说了一句话:“护好这条线,我们的家才稳。”父亲这句朴实的话,成为他坚守边境的信念。
“边境上没有小事,多看一眼,心里就多一分踏实”
从接过望远镜的那一天起,杨东就把自己的家变成了“边境执勤点”。每天清晨,他第一件事就是爬上离家不到百米的山坡——那里有他自费安装的监控设备,24小时关注着国境线上的风吹草动。白天,他一边放牧一边巡逻,摩托车的里程数无声地积累,记录着他21年如一日的坚守。
杨东仔细检查每一段铁丝网,发现破损就立即修补;界碑上的字淡了,他就用红漆一笔一画地描清楚。雨天他也不懈怠,反而更加警惕,生怕雨水冲垮围栏,导致人畜越界。“有一次雨后巡边,发现围栏被冲垮了一段,我蹲在泥水里修了两个多小时,回家浑身是泥,妻子笑我是‘泥人’。”他笑着回忆,眼神却异常认真,“边境上没有小事,多看一眼,心里就多一分踏实。”
去年夏天,一只腿部受伤的獾子闯进杨东家院子。他联系了边境派出所,又找来青草和水小心饲喂,最后协同民警将獾子送回草原。
不久前,一位在331国道旁露营的游客车子抛锚,杨东不仅帮忙修了车,还将游客请到家里吃饭。“人出门在外不容易,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这也是护边员该做的。”他说。
除了日常巡护,杨东还积极配合边境派出所处理各类事务——排查可疑人员、调解邻里纠纷,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呼和陶勒盖边境派出所民警许多这样评价他:“杨东是我们的‘得力助手’。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能第一时间察觉异常。很多矛盾经过他的调解,都能圆满解决。护边员用老百姓的方式做老百姓的工作,更接地气,也更有温度。”
杨家的院子里,一面五星红旗始终迎风飘扬。走进屋内,满墙的荣誉证书映入眼帘——全国“十大优秀护边员”、内蒙古“优秀护边员”、乌拉特中旗“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见证着杨东21年的付出,也讲述着一个普通牧民不凡的坚守。但对杨东来说,最大的奖励并非这些奖状,而是边境的安宁与和谐。“现在野生动物经常出现,说明盗猎少了,生态也好了。”他欣慰地说,眼中漾着光。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草原上的人,就得互相守望”
作为嘎查的“红色堡垒户”和党员中心户,杨东一直坚信“独木不成林”。他不仅自己守边,还积极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牧民一起守护家园。利用巡边空隙,他经常宣讲政策,组织牧民学习,也常常走家入户为大家排忧解难。
杨东是邻居们眼中的“热心人”和“能耐人”。谁家水泵坏了,他骑摩托车上门维修;几十公里外的暖炉出现故障,他揣上工具立刻出发;甚至谁家小电器出了问题,也会送到他这里。工具房里摆放的螺丝刀、电焊机等,都是这些年他为群众服务慢慢积攒起来的。“草原上的人,就得互相守望。”他说。
曾经,像杨东这样坚守的护边人并不多。随着国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嘎查面貌焕然一新,柏油路也通到了家门口,护边队伍也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百余人,不少“90后”也加入进来。“以前巡边靠对讲机,现在我们有微信群,哪里有问题,拍张照片发进去,大家立马响应解决,效率高多了。”杨东说,“群防群守”让边境线更加安宁。
最让杨东感到欣慰的是,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杨景林也逐渐理解了家人的坚守,萌生了毕业后回报家乡的想法。提到儿子,杨东语气里有些愧疚:“他三年级就一个人去旗里读书,我没陪过他一天。好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如今,儿子会不时问起他巡边的事,还说“以后也要为这片土地做点啥儿”。
从父亲的“义务守护”、杨东的“使命担当”,到儿子的“未来传承”,杨家三代人正是祖国北疆无数护边员的缩影。在巴彦淖尔369公里的边境线上,还有许多像杨东一样的人——他们不穿军装,却肩负守土之责;他们不是战士,却以生命守护国界。他们是“流动的哨兵”,是“有生命的界碑”,用“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的信念,织成一张牢固的边境守护网。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护边员有补贴、有保险,冬天发棉衣,夏天配单装,我们更没理由后退。”杨东说。最近,他又研究起了水培牧草,打算在自家25平方米的新棚里试验,“成功了就免费教给牧民,让牛羊冬天有草吃。”
夕阳西下,杨东站在边境线上,望向远方的界碑,目光比21年前更加坚定:“我就在这里,一辈子都在。我会沿着父亲的路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
风拂过草原,榆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杨东的誓言——用坚守书写忠诚,以传承守护家国,让“守边即守家”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