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 凝聚团结力量 共建美好家园

作者:市民委

黄河湿地公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 记者 屈加曼/摄

临河区举办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

“群众讲给群众听”宣讲模式让“铸牢”宣讲“走新”更“走心”

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通讯员 田志强/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近年来,我市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牵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扎实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旋律。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我市各旗县区全力走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近年来,临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切实推动临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临河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

        坚持和加强党对主线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分解细化为34项重点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临河区中心大局,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全过程。

        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来推进,印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及攻坚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压实区、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三级联创工作责任。建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明确264名民族工作网格员职责,实现社区“微治理”,促进民族大团结。

        聚焦各族群众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一周两月”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消夏文艺汇演、丰收节主题文艺演出、冰雪文化旅游季等12项重点文旅体活动;举办送文化下乡、全民健身活动450余场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个一”主题教育等。精心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黄河湾步行街、4A级旅游景区黄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九庄非遗小镇等11个精品旅游景点,重点挖掘4条精品线路。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县,乌海市海勃湾区等地区及我市其他旗县签订了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起与多地民族工作交流协作的长效机制,共同探索跨区域协作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聚焦“三个促进”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强大思想共识

        临河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聚焦宣传引导促进氛围营造。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等主题推出专题报道,大力宣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开展“道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有奖知识竞答”,AI动漫宣传片《一粒麦子的旅程》《河套—烩》在道中华、中国民族报、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平台宣传报道,《以乡音土话、身边故事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等多篇文章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媒体报道,其中《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让宣讲“走新”更“走心”》视频浏览量达43万人次。创新推出“群众讲给群众听”宣讲模式,从全区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网络达人等领域选出143名政治站位高、宣讲能力强和有群众影响力的代表人士组建“红石榴”流动宣讲团,让群众从“听众”变为“主角”。宣讲团精选社区邻里互助、家门口就业增收等小故事12个,制作成短视频、情景剧等作品38部,从理论普及、实践融合、趣味传播等多个维度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群众1万余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走新”更“走心”。精心建设了人民公园、竞香园、北边渠带状公园等“铸牢”主题公园,中共临河第一支部旧址、黄河湾非遗文化长廊等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8个主题场馆,营造出“处处看得见,人人能感受”的浓厚宣传氛围。

        聚焦文化引领促进精神共鸣。引导老党员、居民群众、文艺爱好者自发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同心圆》《临河  临河》等民族团结歌曲,编演《一把铁锹》《星火逐光》《感恩树》等情景剧,编写展现河套历史文化、临河地区历史文化特质定位和民族交融主题丛书《河套文化概论》,出版图书《城市麦浪》;推出动漫卡通形象“河同同”“河心心”,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临团团”“临圆圆”等文创产品。创新打造“临邻和合”互嵌式社区品牌,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全方位开展“临邻和+”10项活动,开设善治课堂、惠民讲堂,设立“星火传承”“我爱阅读”等教育实践项目,举办“达人工坊”“国艺美苑”等实践活动,多形式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11个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39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结合春节、元宵节、梨花节、“5·19中国旅游日”等节庆活动,传承非遗之魂,筑牢民族团结之根。

        聚焦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2024年,临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5.52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22亿元,增长6.1%,再创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亿元,增长3.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5%。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信念,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融入“五大任务”    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丰富价值内涵

        临河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融入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临河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三北”六期工程,抚育林木5万亩,巩固防沙治沙成果5500亩;荣获“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称号的国营新华林场完成人工造林6358亩,栽植苗木260万株,20万千瓦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稳步推进,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环境的福祉中,坚定了“保护青山绿水、守护生命家园”的共同意志。

        融入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社会治理资源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群众中。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化解信访事项637件,重点信访事项全部办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4.8%。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2024年,实施棚户区改造2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63个,解决“回迁难”65套、“入住难”2959套、“办证难”3756套,建设公租房234套,“保交楼”任务18571套全部销号,安居乐居可感可及。

        融入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按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临河区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十大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新型装备智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把握建设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的大好机遇,推进三一重能二期主机生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大三一重能、龙腾光热等头部链主企业的协作配套和培育力度。引进浙江振石、中复碳芯、伊索尔复合材料和上海电气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生根。

        融入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临河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数字农业创新工程,贯彻“科技突围”工程要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和交流合作,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

        融入登高望远,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并与兄弟旗县合力引资、发展产业。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合作共赢。继续推行“双承诺、容缺受理”等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帮办代办”制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红利。

        下一步,临河区将积极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既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也把“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精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市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