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处喜欢的地方漫游

作者:李慧咏 王有义 郭春霞

        我们总渴望一场不负期许的漫游。

        这漫游地不必是名震四方的景点,只需一处能让心跳慢下来的角落——或许是珍藏着厚重历史的博物馆,或是山野间偶然邂逅的野花溪涧。这里没有打卡的紧迫,只有与自我对话的从容。当脚步跟随心意流浪,每一处偶然停驻的风景,都可能成为灵魂的栖息地。

        ——编者

       

        江南游

        □李慧咏(临河)

        2025年7月16日,大姑娘带领我们一行六人: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岁的孩子,从鄂尔多斯坐飞机直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时间两个半小时左右。

        我们行程的第一打卡点是南麂岛,它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盘山路上那些茂密的树木,包裹着一层神秘。之后我们去了大沙岙沙滩,这里的沙质细腻如棉,海水呈果冻蓝色,从远到近的浪花拍打着海岸,孩子们第一次见海欢呼雀跃,套上泳圈在水里追逐嬉闹。

        第二天,我们跟随当地导游徒步三盘尾,领略环岛彩虹步道的核心景观。望着茫茫大海,看着那些自然形成的景观,三分靠观察,七分靠想象。猴子拜观音、长寿龟、孔雀开屏,爬到山顶俯瞰海岛全景,真的太美了!因天气原因,我们只得提前离岛。后又去了位于湖州的南浔古镇,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南浔“四象”,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参观了张颂贤故居,了解了江南商人在商业和实业领域为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学术和文化领域,近代藏书家刘承干建造嘉业堂藏书楼;钱玄同倡导汉字横写,推动白话文改革,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一生投身于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徐舜寿,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参与设计歼教-1等机型。这些才俊都来自江南,可见江南是善出才子佳人的风水宝地。

        置身江南,分不清人在现实还是画中。乌镇到处乌篷船悠悠,穿梭在江南水乡的河道仿佛时光倒流,漫步在古镇小巷,那些乌镇女孩的打扮以古衬今,以简驭繁。女孩们身穿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刺绣精美,盘发搭配步摇,行走时摇曳生姿。小桥流水间,仿佛能听见岁月在低语,女孩们给人一种温婉柔美的感觉,说话轻声细语,犹如潺潺流水,她们皮肤白皙,眉如远黛目若秋水。从古到今,石桥、古巷、垂柳、美女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江南的诗意,确实应了那句: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

        西湖,这个浸透到思想深处的名字,一直令我神往。断桥残雪、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桥十八相送等浪漫故事传说,在我孩童时代就耳熟能详了。江南文化浸润人心,来到鲁迅故居令人肃然起敬,小学时学过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身临其境一睹课文中提到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体会到先生和它们的情感。三味书屋是鲁迅早年求学的私塾,刻有“早”字的书桌还保存完好,书屋后院的树均为清代原植,先生祖居青瓦白墙,穿堂风掠过,带来缕缕三味书屋的墨香,仿佛来自先生的笔尖。离开鲁迅故居,我们去了大禹陵,详细了解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决心和治水的信心,这对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有着非凡意义。

        苏州有许多私家园林,布局遵循“因地制宜,以水为魂”的原则,拙政园虽由人造,却宛自天开。园中的水榭长廊倒映在水中,胜似一幅美丽的画卷,荷花池中荷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而留园则是每一块石砖铺着故事,每一滴露珠映着历史,导游告诉我们,留园四季皆景,春有百花、夏有绿荫、秋有红叶、冬有雪景,游人再多,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然后观赏了寒山寺,我们领略了这座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的寺庙,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一诗名扬天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意象,描绘了江南深秋夜景的寂寥与羁旅之愁,末句以寒山寺的钟声点题,成为千古名句。

        有句话叫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十天行程累并快乐着,曾出现在才子笔下的江南美景,引导着我也过了一把游江南的瘾。恰如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奥伦布坎,一个能够净化心灵的地方

        □王有义(临河)

        夏秋之交,在孩子们的策划和陪伴下,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到阿尔山市奥伦布坎小住了几天。

        奥伦布坎是阿尔山市的一个重要风景区,面积250多平方公里。站在西边的山顶向东眺望,景区的接待中心四面环山,翠峰相拥,白云如絮,瑞气聚中,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湍流而过。各种服务设施错落有致地布局在中间一处平坦的草地上,与四周的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既有气象万千的气势,又有静谧闲散的氛围。我惊叹:苍天用了什么样的功力才能造就出如此神奇壮美的地方。

        自然风光让人敬畏

        我觉得奥伦布坎风景区最能触动人心的当数它的自然风光。这里的山峦、森林、湖泊、草地、沼泽、河流、瀑布、山泉都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状态。这是我所见过的保护最完好的一块自然风景区,真正称得上一方净土。置身于此,就像穿越到远古的洪荒时代。

        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湿地的特征十分明显,湿地的种类十分丰富。莫尔根河在这里流淌了上千年,草木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库塘沼泽随处可见。由优质火山矿泉汇集而成的火山岩湿地,在全国独领风骚。这里还有多种动植物群体,当我走进这里的博物馆之后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这里的森林是原始的。顺着铺就的小道,走进森林的深处,感到格外的幽静深邃。松树居多,也见白桦、山杨,也见乔木灌木的混交林。高大粗壮的松树周围,会有许多参差不齐的小松树,可能是落地的松籽自然长出。可见这里的土地太肥沃湿润了,好像随意插一根扁担,也能抽出枝条。有几处合抱之木横躺在林间,可能是狂风刮断,或雷电劈倒,或大雪压折,但并没有被人拖走,任其风吹雨淋自然腐化。松鼠在树干上刨洞筑窝,红蚁在上面肆意爬缘,青蛇在树干下伺机捕食,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这里的河流是原始的。莫尔根河的支流蜿蜒曲折从景区流过,在景区服务中心向西不远处进入蒙古国境内。河的两岸各种树木葱茏茂盛,各种野花蒿草开放生长,两岸的石头任河水冲刷,在许多巨大的或小巧的、峥嵘的或圆润的石头上长满了苔藓,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美得让人不可想象。水流清澈见底,遇到大石头的阻挡,溅起团团水花,发出哗啦啦欢快的水声。偶见野鹿、獐子、褐兔、山鸡、山羊、松鼠到河边饮水,不惊慌不胆怯,悠闲自得,好像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这里的草地是原始的。我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里的山峦,总是一面长着森林,一面长着绿莹莹的草地。但并非全是阴坡长森林,阳坡长草丛。我确实搞不清楚这是遵循着怎样的一种规律。远远望去,草地绿得让人心醉。当走近草地,马上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草的种类非常丰富,岂是一个“百草园”形容得了。各类草的高低不同,开花的颜色不同,叶片的形状不同,身姿的柔韧性不同。这里有北方草原常见的各种茅草,但更多的是特殊地理环境的野生草科,有兴安白头翁、兴安金达莱、柳兰花、菊蒿、百合、柳蒿、蕨菜、东方草莓、蒙古蒲公英、野蔷薇、铃兰草……其中许多野草有药用价值,导游告诉我:你在这里的草地上随便拽起一把草来,说不定就会有几种药材。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绿的底色让人震撼

        据奥伦布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25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里,除了观光的通道、曲径、回廊、服务设施之外,没有一点裸露的地方;除了景区的工作人员、森林消防人员,没有一户居民。站在山巅环望,奥伦布坎像一望无际绿浪翻滚的海洋,这里的一切都在绿色的包围之中。这里的绿,是那种大气磅礴的绿,让人荡气回肠的绿。森林的绿和草地的绿层次十分明显,山顶的绿和山谷的绿各有深浅,乔木林的绿和灌木丛的绿迥然不同,朝阳下的绿和晚霞中的绿又各有韵味。仔细观察,落叶松、白桦林、蒙古栎、冷杉、山杨的绿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森林深处的墨绿,阳光下草地的黄绿,水曲柳的葱绿,火山岩湿地的翡翠绿,溪水边草木的孔雀绿,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这里的风是绿的。走在山谷里,一阵山风吹来,身边柳树的枝条向一边倒去,像一团团绿色的绒线被拉长,在眼前飘动;忽然又收缩了回去,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旋来旋去。耳边听到的是树叶树枝婆娑的声音,眼前流动的却是一团团的葱绿。

        这里的水是绿的。莫尔根河从景区流过,阳光把岸上茂密的树木花草折射在河水中,真是一河绿水向西流,千般景色眼里收。岸上的野花开得正是灿烂,河里翻腾着翡翠般的浪花,游人在绿水中漂流。我心里想:如果有一朵白云飘过奥伦布坎,也会被染成一只美丽的绿孔雀。

        幽静的夜晚让人陶醉

        奥伦布坎的夜晚是迷人的。正值夏末秋初,我一连几个夜晚都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清新空气。有时踏着清辉的月光,顺着上山的小路走到森林的边沿。这里的夜色独特而幽静,没有机器的噪音,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匆匆的路人,四周被深深的夜幕笼罩着,树上的一片落叶都听得真切。我坐在横躺的树干上,望着脚下服务区阑珊的灯火,忘记了自己是一个饱经沧桑年近八旬的老人;忘记了自己人生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忘记了自己曾经负重前行的艰难。自己的大脑、心灵全部放空,身体一下子变得轻盈起来,像一只会飞的鸟,在夜空中飞舞。我想起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吟诵出来的吧。环境能造化人的心境,此时此刻闲静幽深夜迷人,恬淡自然月怡情。心灵在大自然手中被抚平,我欣欣然,陶陶然了。

        奥伦布坎的夜雨更让人难以忘怀。几天小住总有夜雨飘落,有时醒来我会披衣推门而出,看一看,听一听。静立于回廊栏杆处,细雨如丝,用不着打伞,湿漉漉的气息弥漫在夜色里。在这四面环山,森林围合的环境中,细雨能够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让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慰,一种从未有过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我感到: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里的细雨更加温柔细腻,更加轻盈婉约了。它能够让人情不自禁地与周围的小草、野花、鸣虫轻轻地交谈起来。如果再能巧遇几位知音好友,小酌几杯热酒,话絮絮,意浓浓,情切切,真是人间一大快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处风景也不例外。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他的视野和感悟也就不同。但是,凡是到过奥伦布坎的游客,都会被它打动。我的感受是:奥伦布坎,确实是一个能够净化心灵的地方。

       

        殷墟寻古

        □郭春霞(临河)

        “殷墟”这个名词进入人们视野是在20世纪初,而近年来的文化之旅让殷墟与我们更加熟悉。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这是首个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双重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考古证实,商代晚期中国古代青铜文明达到了顶峰,都城中大型宫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均冠绝当时,从而见证了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郭沫若曾评价说:“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可以说殷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代表。

        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诗经》的《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世文献中的片言只字勾画的商人起源与王朝兴起,充满了神秘和浪漫,因此,我对安阳殷墟是向往已久。

        2025年6月初,一路走到河南安阳,终于见到了让我心心念念多年的安阳殷墟。

        殷墟博物馆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远远看过去,博物馆矗立在水中央,其外观呈鼎形,博物馆古铜色的大门上方是甲骨文字“大邑商”三个字。博物馆外墙为青铜饰面幕墙,整体看上去仿佛一座巨型青铜鼎从商代款款走来。如此恢宏大气的建筑,令人肃然起敬。博物馆内设有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庞大,类型之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文物是“以物鉴史,透物见人”的钥匙,这些文物是商人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鲜活写照,通过它们,我们得以触摸三千多年前的文明脉动。

        走进展厅,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开始了解商朝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发展历程。

        大约在33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朝在此传位8代12王,历时255年。殷在此期间一直作为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周武王伐纣灭商,殷地逐渐荒芜,沦为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在此,我遇见了多年前就已熟知的后母戊鼎,这是当今世界上出土文物中最大的青铜器;遇见了女将军妇好和她的司母辛鼎,并目睹了甲骨窖穴原址;以及那些为发现殷墟以及发掘考古殷墟的历代名人,如王懿荣、罗振玉、董作宾、梁思永……见到这些熟悉的名字使我倍感亲切,并激动不已。正是这群精英中的梁思永发现了安阳后冈遗址存在着“三叠层”结构,从而在地层学上划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因此为中国考古学中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如众多“甲骨迷”一般,我曾经是多么渴望解开甲骨文之谜。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买回的药材“龙骨”(龟甲和兽骨)上,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推断这是失传已久的上古文字。他立即派人将药店中的这类药材悉数买回,并开始研究。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然而“龙骨”上有古文字的消息却在当时金石之风盛行的北京广为传播,其中清末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就是受此消息鼓舞极大的一个人。痴迷于金石研究的罗振玉派家人赶赴当时“龙骨”药材的原产地彰德府(今安阳市)寻找其出土的确切地址。几经周折,罗振玉终于弄清了甲骨出土于安阳附近的小屯村。至此,甲骨产地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从对一味中药材的寻索,竟然顺藤摸瓜找到了历史记载中的殷墟,想想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的天文、历法和占卜活动,因此使传说中的商朝得到了证实。

        参观宫殿宗庙遗址园区时,我亲眼看到了甲骨窖穴的原址。窖穴中那层层叠叠的甲骨,好像片片灰色花瓣形的瓦当,令我惊叹不已,这就是被命名为YH127的甲骨窖穴。据记载,自19世纪末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4000多个单字。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因此YH127甲骨窖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

        妇好墓同样位于遗址园区内。妇好是谁?这个名字在甲骨卜辞里曾出现过200多次,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不能不令人心生好奇。学者经过研究分析,最后确定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并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甲骨文记载,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伤,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我们在博物馆展区所见到的司母辛鼎原物便是从妇好墓中出土的。

        从传说到有据可证的历史,本来就是在不断地推论、不断地修正从而接近真实历史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便于人们探寻真实的历史。末代商王帝辛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商纣王,他在历史上以荒淫暴虐著称,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暴君。由他而产生的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助纣为虐”等等。然而,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会发现,真实的商纣王或许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般简单,因此对商纣王的历史评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许多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等资料的研究,发现商纣王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功绩,商纣王的一生充满了争议,而其统治下的商朝,既有辉煌的一面,也有走向衰落的必然。正是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至此商朝灭亡,历史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