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玉米田
□本报通讯员 吕春云 文/图
近年来,临河区通过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稳定粮食面积、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等举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特色产业 提升经济效益
“今年新华镇联荣村共流转土地1300亩,全部种了洋葱,亩均投入7000元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为用工支出。8月1日开始收获,所用工人大多都是周边村组的村民,日均工资200元每人。今年的洋葱亩产8吨左右,产地价格1000元每吨。”周录2023年经朋友介绍到联荣村流转土地种植洋葱,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所种洋葱大多直接出口到了国外市场。联荣村有耕地18489亩,常住人口545人。人少地多,且种地人口老龄化严重,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发展。2016年开始,该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今年该村共向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6682亩,其中种植辣椒3182亩、洋葱1300亩、番茄1000亩、玉米1200亩。土地流转价格在每亩1000~1500元之间。
稳定粮食面积 扛稳社会责任
“咱们复种的是饲草玉米,将来和大玉米一块儿收割,用于青贮。”为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白脑包镇西海村今年共在小麦套种玉米田里麦后复种饲草玉米1000多亩。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介绍,该复种模式2024年已进行过小面积试种。试种结果显示,普通的小麦套种玉米亩均产青贮玉米3.3~3.4吨,复种饲草玉米后每亩最高能产4.4吨。按照2024年青贮玉米市场价430元每吨计算,小麦套玉米麦后复种饲草玉米,一亩地能增加收入430元左右。
干召庙镇民丰村村民大约从2015年开始采用西瓜套葵花种植模式。由于该模式增产又增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全村种植西瓜套葵花2000多亩。“西瓜套葵花,相当于是一亩地种了二亩的庄稼。”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专业人士马捷介绍,从作物产量来看,西瓜套葵花的西瓜产量与单种西瓜基本持平,葵花产量在300~400斤,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单产,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临河区坚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小麦集中连片种植补贴办法,积极推广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探索和引导农民开展多元化麦后复种和麦田间作套种模式。今年,临河区共种植小麦12.7万亩,开展麦后复种44660亩。
注重生态效益 促进良性循环
在双河镇团结村的田野上,一座占地38亩的现代化澄清池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用水模式。这座于2024年12月建成、2025年春天正式投入使用的澄清池,是引黄滴灌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的核心设施,覆盖面积达3600亩。
团结村二组村民高利平今年种植了170亩辣椒、西红柿和葵花。他向笔者介绍了新的灌溉方式带来的好处;过去传统的灌溉方式,每亩地要消耗约480立方米水,现在采用滴灌技术,每亩能省水约160立方米,节水效果显著。在施肥方面,变化同样惊人。以玉米为例,过去每亩需要施肥约100斤,如今通过滴灌管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只需60斤左右,节肥约40%。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邬永强说:“项目区整体实现了亩均增产20%,每亩节省成本200元。”
据了解,临河区2024年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5.361万亩,其中引黄澄清滴灌5.09万亩,机井滴灌23.271万亩,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7万亩。该技术的推广对于深入推进农业“四控”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