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镌刻心弦上

作者:王志勇 吕成玉 刘德俊 吕广仁 刘忠文 杨子越 杨开昌

        在知识的海洋,师者是明亮灯塔;在人生的旅途,师者是温暖阳光。那些红笔圈画的晨昏,那些课间递来的温言,那些如同春雨润物的谆谆教诲,那些化作星辰引路的殷切期盼,早已镌刻在心弦上。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编者

       

        我的三叔,我的老师,我的校长

        □王志勇(乌海)

        掐指一算,离开故土已有四十八载。近半个世纪,时光如白驹过隙。上学、参军、工作、结婚生子,一晃多半个世纪悄然溜走。

        再度踏上故乡的土地,站在那座熟悉的小石桥上,静望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看行人往来,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能用文字诉说往事,实乃人生幸事。这份能力,得益于儿时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成长路上良师益友的指引。正是他们的教育、引导与提携,才有了更清晰的自己。

        值此三叔八十寿辰,我不由地想起我的三叔,我的老师,我的校长——王学林。

        三叔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四十余载,从教小学到中学,从小学校长到学区工会主席,直至光荣退休,他助无数学子实现梦想,成全诸多教师的期望,当真做到了“种树栽花春满园,育得桃李满天下”。

        他为人友善谦和,又风趣幽默。兄弟姊妹间,他最是团结友爱,对侄儿侄女、外甥辈关怀备至。家族中,绝大多数晚辈都曾是他的学生或弟子。

        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与历史原因交织,河套农村百姓生活困苦。我老家所在的查干公社,虽地处二黄河支流的乌拉河、杨家河灌区,但仍面临诸多困境。

        爷爷从外地逃荒至河套,却在艰难环境中供二叔、三叔、四叔读完初中、高中、师范,还让他们参加革命工作,着实不易。三叔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旗属学校,成了吃公粮的人民教师。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当时国家提振教育的口号。继全民扫盲后,农村开启教育普及。为让孩子就近上学,各生产大队成立完全小学。

        挪一大队下辖十个生产队,居住分散。完全小学建成后,每年三百多名适龄儿童无需再奔赴更远的中心小学,这一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也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与焦虑。

        春季入学期将至,新学校尚在筹建,学生暂被安置在大队部的几间简陋库房和闲置的油坊里。寂静的大队部瞬间热闹起来。

        老师皆是教育局精挑细选的,多为老三届毕业生,而三叔是唯一的师范生,个人素质、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首屈一指。上级很快将他调回村里,担任首任校长。

        万事开头难。临时学校的教室简陋,课桌与教具皆是临时拼凑。可三叔管理有方,迅速规划出各功能区、活动场所与教师办公区,确保教学课程应开尽开。学生们有了安心上课之处,老师们也有了备课、批改作业的清净之地。

        虽是临时教学点,校规校训与规章制度却一应俱全。在三叔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教学很快步入正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

        距离大队部不足五百米的空旷场地,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新学校逐渐成形。平整的土地上,建筑材料堆积如山,牛车马车穿梭其间,工程队紧锣密鼓地施工。不久,一排排整齐的教室、办公室及附属设施拔地而起,外墙洁白,矗立在田野农舍间,分外亮眼,为沉寂的乡村注入活力,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也让人们对农村发展与孩子教育充满信心。

        为使新学校早日投用,三叔要求各班主任将劳动课安排在新校区。划分责任区后,高年级学生用土打垒筑起校园围墙、厕所与简易柴房,低年级学生协助瓦工搬运土坯、砖头,平整操场。

        同学们虽是首次夯筑围墙,但在师傅与老师的教导下,很快掌握技巧。众人如蚂蚁搬家,用筐、铁锹、簸箕将泥土运至墙基,夯实敲打,层层加高。劳动高潮时,同学们喊着号子,热火朝天的场面引得村民驻足围观,好不热闹。

        作为校长,三叔事务繁杂,可一有空闲,他便投身劳动,运土、打夯、捆绑,处处可见他的身影。为激发师生热情,他鼓励班级间开展劳动竞赛。每日放学前,全校师生整齐列队,聆听三叔对教学、劳动与学校管理的点评。他的点评实在有力,基于亲力亲为的所见所闻,绝无虚言。因此,师生们听讲时屏气凝神,生怕遗漏关键之处。他们深知,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旦被三叔捕捉,轻则罚站,重则成反面典型。

        三叔多才多艺,既是校长,又是各年级主副课老师,红烛精神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教授数学、语文等主科,讲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短短四十五分钟,便能把知识点讲透。他特意让不爱说话的同学朗读课文,让不爱提问的同学回答问题,以此培养自信。

        三叔依学生兴趣与身体特质,在高年级组建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与文艺队。他既是体育教练,又是文艺队编导与演奏员。课余,他不仅指导篮球队员练基本功,还在对抗赛中现场指挥。排练文艺节目时,他不辞辛劳,反复指导动作。

        每到小升初毕业季,三叔如不知疲倦的陀螺,白天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晚上又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室外冷风瑟瑟,教室里同学们自带的小油灯微光摇曳,三叔耐心地为同学们辅导,似燃烧的火焰,照亮学子们的心田,争取不让一人掉队。

        我们这届学生是挪一小学成立后的首届毕业生,升学率关乎办学成果,学校与家长都极为看重。为让学生顺利升学,三叔多次骑车前往旗教育局、公社中学,了解小升初政策、入学要求与特长生保送信息,提前知晓考场安排,反复进行临考训练。正式考试时,他周密安排,由班主任带队,确保学生按时入场。

        考试结束后,三叔焦急地询问考生答卷情况,对照答案估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届小升初成绩斐然,挪一小学一举成名。

        事实证明,挪一小学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打下的坚实基础,让他们在中学如鱼得水。中学男女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多为三叔的弟子,他们在全旗中学生篮球联赛中连夺冠军。中学文艺队的队员也有一半来自挪一小学。

        岁月如梭,往昔往事如画卷在记忆长河中铺展。三叔的身影始终闪耀其中,他的教诲与付出,如春雨般润泽心田,驱散成长的迷茫。

        如今,三叔已至八旬,那颗奉献教育的心却依旧炽热。站在故乡的小石桥上,望着曾洒满他心血的学校,感慨万千。那学校已成为故乡的骄傲,而三叔,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

        三叔用一生诠释师者风范与校长担当。他的故事,宛如优美乐章,每个音符都奏响爱与奉献;他的精神,恰似巍峨高山,供我们仰望与追随。

        三叔,我的老师,我的校长,您是我心中的楷模,是我生命中最亮的星。

       

        教师节赋

        □吕成玉(临河)

        时维九月,国运昌隆。秋阳温煦,天高地迥。瓜香果绿,稻黄椒红。田田收刈,叶叶色橙。山河辽阔,岁月从容。

        师节四旬,桃李硕丰。世人瞩目,贺语真诚。莘莘学子敬鲜花,党政领导送温馨。会场彩旗猎猎,校园鼓乐声声。证书红彤彤,奖牌亮晶晶。教师赏誉笑逐颜开,弟子献词满怀深情。

        教育滥觞,尧禹发韧。商代有迹,纹真络清。兽骨记时事,龟甲卜吉凶。私塾创立,首尊儒孔。束脩之礼民拜谢,教子三千传美名。有教无类弭贫贱,因材施教倡公平。文行忠信习四教,诗书礼易授六经。启发诱导,重于愤悱;学以致用,贵在践行。百代文官表,历代帝王从。言载圣贤典籍,语涵俗俚民风。发祥五千年,教化众苍生。

        泱泱古国,昊昊文明。薪火相因,文脉传承。积厚流光,泽被苍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轲一大乐;“传道授业解惑也”,退之三旨精。星奔川骛,日升月恒。社稷新故相推,庠序重任在身;园丁不负众望,矢志陶铸群英。

        杏坛躬耕,忠贯白日,业业兢兢;黉舍巍峨,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身正为范,刚直始龀秉性;学高为师,滋养豆蔻心灵。研习文史哲,观世事沧桑之巨变;探赜数理化,求自然规律而聪颖。怡乐琴棋书画,赏人间万象之纯美;持之跑跳投掷,展活力四射而青春。课上课下,解疑答惑,化雨均沾,勤勉敦品励学;校内校外,师表人伦,功宏化育,垂范德溥春风。恪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之真谛,入化“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之圣境。为党育人,朝乾夕惕;为国育才,竭虑惮精。

        三尺讲台,城春芃芃花溅泪;一支粉笔,枫桥寂寂夜闻钟。电教室内,勾股定理彰思路;实训车间,首脑并用练真功。高足作舟,游弋学海;中流扣楫,宗悫长风。三更灯火,焚膏继晷送玉兔;五鼓鸡鸣,达旦通霄攀高峰。作一文,问典旁征博引;解一题,求证触类旁通。

        做蜡烛,燃烧自己,明媚它人,导引后生脚踏实地;做人梯,弓腰屈背,托起才俊,攀登浩宇揽月摘星。做人母,房坍屋倾,张开双臂,护佑孩子生存天空。做园丁,濡渥幼苗,大树参天,撑起民族不朽精神。日复一日    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两鬓晶莹。

        乐教爱生,怀天下之仁慈;勤学笃行,厚师德而尊崇。育一方苗圃,雕万木成形。有胆有识砥砺廉隅,无私无畏斩棘披荆。拓卓育菁莪之弘道,扬教秉尼山之先声。

        张桂梅,苍柏其人,楷模其行。深耕山区四十载,智力扶贫济世穷。助生节衣缩食,办学筹策帑金。育山区女子皆成材,助边寨百姓尽脱贫。以羸羸身躯擎大爱,凭硕硕桃李慰人生。实至名归“云岭楷模”,当之无愧“师德标兵”。

        张玉滾,时雨春风,夙夜在公。经师与人师并重,立德同立言相融。扎根深山十七载,教界典型百姓崇。扁担窄窄,挑起山乡之未来;板凳宽宽,折桂祖辈之憧憬。劈柴生火,饱饫学生一日三餐;秉烛授课,点亮子衿灿烂前程。

        支月英,芳兰振惠叶,支教卌一春。不怕风雨阻路,无惧泥泞满身。手提肩挑送教具,跋山涉水为孩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芸芸弟子飞出大山,巍巍山峦镌刻真情。

        魏书生、钱梦龙、吴菊萍、葛振高、卢永根……无数园丁,呕心沥血,只求八斗材高;有限人生,披肝沥胆,唯献一片赤诚。老树开花,新林吐萌。鞠躬尽瘁,春蚕到死丝方尽;追月赶星,雏凤清于老凤声。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化红烛照乾坤。

        教育科技孪生姐妹,奠基兴国相辅相成。

        东曦既驾,百废待兴。挺民族脊梁,造两弹一星。自力更生,发愤自雄。英才渊薮,太空响彻东方红;大匠运斤,戈壁升起蘑菇云。

        核潜艇乃国之重器,黄旭华兮隐姓埋名。率团队研精覃思,入艇舱为国许身。不惧惊涛骇浪,勇于踏浪前行。三十载,茫茫深海铸我家;图破壁,惊天动地大功臣。

        强国富民,白首穷经。厥功至伟,华夏巍巍立东方;殊勋茂绩,历史煌煌颂英名。

        时逢盛世,节逢良辰。欣然作赋,聊表贺忱。昔日功勋,载誉彪柄;今朝宏图,擘画有功。尊师者,世界一流可超;重教者,民族复兴必成。

        秋节既至,惟祝惟颂。教育神圣,教师光荣!

       

        如梦令·教师颂

        □刘德俊(中旗)

        无惧形容憔悴,欣慰满园桃李。抱朴做先锋,占领育人高地。冲刺,冲刺,    勇闯蟾宫折桂。

       

        赞成功·教师颂

        □吕广仁(临河)

        案头烛尽,鬓角霜凝。栽桃培李意难停。讲台三尺,心向千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授业传礼,开智疏庸。栋梁初孕赖深耕。岁华催老,不改丹诚。杏坛果缀,硕果盈庭。

       

        老师您辛苦了

        □刘忠文(临河)

        走出了家门

        就想到了学校门

        走进了学校门

        就想着进教室门

        老师您辛苦了

        您心里装着学生

        心似一团火

        走上了讲台拿起了教鞭

        手里的粉笔落下了灰尘

        老师您辛苦了

        黑板上记录着您的严谨

        教鞭上点燃了知识海洋的明灯

        看着新领的教材

        写下了厚厚的教案

        没有半点马虎没有一丝敷衍

        老师您辛苦了

        作业本上留下的圈圈点点

        一页一页有责任

        一言一行师生情

        鲜红的荣誉证书早已被您忘记

        您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

        面对热烈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

        您说,这是对您的鼓励

        老师您辛苦了

        不为名不为利

        教书育人一辈子

       

        师魂

        □杨子越(临河)

        三尺讲台一寸粉笔

        几十年的执教生涯铸就您的师魂

        笔尖划开了您额上的皱纹

        粉笔灰染白了您的乌发

        您站在黑板前

        用板擦擦去了岁月年华

        您让方程式的根

        长出会开花结果的新苗

        那些年您反复修改的词语

        终在我们的生命里

        变成一个恩师的叮咛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讲台成为您的嘉奖台

        当黑板成为您育人的丰碑

        您依然在秉烛夜读

        寻觅知识的甘露

        去滋润每一棵树苗和花朵

       

        时光未改    师恩常念

        □杨开昌(临河)

        2025年6月,离工作整整满40年还差3个月的宋老师光荣退休了。系里为她举办了简朴但温馨的退休仪式。系主任顾老师代表全系师生向宋老师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顾老师说,宋老师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仅在系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所有教师和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是外语系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引路人”。说到动情处,顾老师几乎哽咽。宋老师也发表了情真意切的荣退感言。她谦逊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岁月,对同事们的支持与学生们的信任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听到她朴实而感人的话语,很多老师的眼中饱含泪花。

        与宋老师初次相识是在1998年9月23日的开学师生见面会上。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宋老师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宋老师用近似聊天的语气和我们说:“孩子们,好好学吧!这社会走到哪儿都认才了!”谁能想,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叫我受益终生。当时,宋老师刚出车祸不久,她拄着拐杖给一群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们做了这次推心置腹的讲话。那次讲话,让这些从来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们豁然开朗。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创新,也在于传承。从教以后,我也经常碎碎念地告诉我的学生“这社会走到哪儿都认才”,告诉他们要多读书,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赢得一席之地。

        6年前,我来到现在的单位任教。这样,我有机会能近距离接触自己的恩师。来到新单位后不久,宋老师就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她语重心长地对继任主任说“你是为老师们服务的”。宋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很多同事和我说过,早在差不多20年前,河套学院还是专科学校的时候,宋老师就要求系里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有本科学历的,努力拿到硕士学位;有硕士学位的,努力拿到博士学位。宋老师身先士卒,在本科毕业20多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她鼓励和支持老师们出去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并要求老师们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和从事课题研究,做到“以赛促教”和“以研促教”。宋老师不仅要求老师们走出去,还努力做到请进来。她牵线让高水平院校和系里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学习班,为系里乃至全市英语老师提升学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她经常邀请本专业领域有名的专家学者来系里讲学。后来的一件件事充分证明,宋老师是多么有远见卓识,多么有情怀,多么有胸怀。

        前几年,学校有意推荐宋老师为教书育人楷模,时任教务处长几次三番催促宋老师写申报材料,结果宋老师总是说自己还不够资格,就拒绝了。教务处长很无奈。事后,我和宋老师说,即使不够格也可以试一试呀。宋老师和我说,工作这么多年,不管有什么职位和头衔,她只看中一个,那就是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就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能力,而不是追名逐利。在承担系主任工作2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行政工作和各种事务繁忙,但宋老师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有些课教了很多次,但每迎接一批新的学生,宋老师依然会重新备课。她会研究每届学生的特点,会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说:“在河套学院读书,如果没听过宋老师的课,那就有所缺憾!”

        而对于我自己,宋老师更是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帮助。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腰肌劳损,失眠,代谢紊乱。就在我感觉自己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宋老师鼓励我说,自己选的路要自己走完,如果我现在放弃了,那以后回想起来就只有遗憾和懊悔;但如果我咬牙坚持下去,以后回想起来就是充实和满满的幸福感。在宋老师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对河套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宋老师鼓励我要一直坚持下去,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也不能只是蹭热度。宋老师的支持与肯定,成为了我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重要动力。

        宋老师在近40年的执教生涯中,以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纤弱的身躯生动阐释了“老师”这个称呼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