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走巡边路线
□本报通讯员 梁震英 文/图
“齐步走!一、二、一!”晨曦中,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训练场上回荡着铿锵的口令,来自乌拉特中旗第二中学的292名学生身着迷彩戎装,反复练习着队列动作。
下午的炮火体验课程将研学活动推向高潮。“瞄准目标,装填弹药,准备——放!”随着指令下达,震耳欲聋的炮声在训练场上空回荡。初一2510班学生宋昕睿在体验后激动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保家卫国’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国防教育实训基地总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配套有教学综合用楼、多功能服务中心、活动操场、餐厅、军事拓展训练区、军事装备户外体验区、国防教育主题广场等多个功能区,提供户外军事拓展训练、军事百米障碍互动、军事模拟驾乘、野战军事实战模拟、室内射击体验、室内拓展训练、思政教育等多个体验项目。
国防教育实训基地除实战训练外,还积极拓展资源,与各个院校、企业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组建了一支由7人组成的国家级高级讲师队伍(含国防大学、火箭军等现役或者退役教授),开发了10节国防课程。同时,与自治区委党校、包头市委党校、巴彦淖尔市委党校等多名优秀讲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入研发线路,推出7个“与将军对话”主题班次,涵盖抗战精神、戍边、民族团结、干部能力提升等特色内容。每个班次采用“理论+军事+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设置3~5天实践路线。基地今年还新增了文创展厅、能量补给站、易购小超市,全面提升学员的体验感。
7月21日,68名中小学生走进国防教育实训基地参加夏令营。防空洞探访与室内射击训练,火箭筒、迫击炮操作及红蓝对抗演练……经过三天的纪律重塑与技能磨砺,学员们在闭营仪式上领到了荣誉证书与奖杯。
8月2日至3日,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小石榴籽戍边文化行”暨移民管理警察子女夏令营里,28名民辅警、护边员子女共赴2天1晚的奇妙旅行。国防教育基地的训练场上,孩子们的迷彩服被汗水浸湿;单兵队列训练中,挺胸抬头的小身板透着股认真劲儿;内务规范课上,学着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沿着“戍边文化研学路线”走进国防小镇,老照片、老物件成了会说话的老师。走进川井边境派出所,荣誉墙上的锦旗格外醒目。“为民解忧,替民解难”的背后,是民警冒雪救助被困群众的故事,是深夜帮老乡找回丢失羊群的温暖。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接待学员3.2万人次,单日参训人数最高达到500人。”国防教育实训基地负责人闫恒说。除开展各类干部培训、夏令营等,该基地还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共建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子深入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开展“三下乡”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祖国边疆,他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军事训练、边疆建设和军民融合等实践环节,真切体会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从中小学生到高校学子,国防教育实训基地开展集军事训练、专题理论报告、青春思政课、实践教学等于一体的情景式、综合性、实践性、专题性大思政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场域相结合、与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国防教育融入学子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