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常浩琳
段娜 刘嘉欣
在乌拉特前旗,有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套剪纸”的市级传承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承并发展着这门古老而珍贵的技艺。
王美凤是乌拉特前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师,201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学习美术和剪纸艺术,始终坚守着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从寓意吉祥的《五畜纳福》到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船精神》,她的作品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既保留传统纹样的古朴典雅,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河套剪纸巧妙地将装饰性与夸张变形融为一体,以传神的形态生动表现事物。由于地域特色鲜明,常常剪出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等图案,充分展现河套平原的丰收喜悦与淳朴风情。”王美凤说。
与传统风格略有不同,乌兰其其格则将民族元素融入剪纸创作之中,2018年,她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作品中,骏马奔腾、草原辽阔、蒙古包错落有致等意象屡见不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游牧文化的豪迈奔放与细腻温婉。作品《八骏图》中,每一匹马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鬃毛根根分明,仿佛下一刻便要跃出纸面,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之上。“小时候过年,我总会和姥姥一起剪窗花。受她的影响,我的剪纸作品大多充满了民族特色。因为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自己是蒙古族,所以喜欢用剪纸来展现这些独特的民族元素。”乌兰其其格说。
而赵惠萍,作为乌拉特前旗公安局政工办副主任,自2020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便积极投身于河套剪纸的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古老的手艺若不与时俱进,很可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是,她大胆突破创新,尝试剪制典型人物事迹和故事,将人物剪纸巧妙引入河套剪纸领域,让这一古老艺术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焦裕禄》《草原母亲都贵玛》《雷锋》等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赵惠萍以河套剪纸为载体,传递时代精神,致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奉献。此外,她还将警营文化融入剪纸创作,创作了上百件展现民警工作的作品,并在“赵惠萍警营文化工作室”中展出。这些作品线条刚劲有力、构图饱满丰富,既生动展现人物神韵,又传递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2020年,乌拉特前旗挂牌成立了多个“河套剪纸传习所”,3位传承人在这里开展教学与创作活动。这里不仅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阵地,更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踊跃参与,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扎根生长。“我们在业余时间把喜欢剪纸的小伙伴召集在一起,交流分享剪纸经验,通过河套剪纸传习所这个阵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还能让河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泛、更深远。”赵惠萍说。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传承人的手中剪出的不仅是河套地区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见证。从传统纹样到现代主题,从民族文化到时代精神,河套剪纸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不奢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剪纸大师,但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抹亮红,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感受到我们的文化有多么美。这不仅是传授手艺,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基因和审美情趣,这就是传承的真正意义。”王美凤的话语,道出了3位传承人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