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设备
本报乌拉山讯(通讯员 曹雨婷 牛源源 文/图)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生态保护项目经过10个月左右紧锣密鼓施工,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总量的95%以上,部分系统已经开始“上岗”,整体项目预计今年11月份全部完工。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助力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保护工作迈入智能化、精准化阶段,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装上“科技眼”“智慧脑”。
在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控着湿地资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广阔的湿地景观,水鸟在湖面轻盈滑翔,茂密的芦苇丛随风摇曳。工作人员一边调整摄像头角度,一边向笔者介绍,这套系统能全天候360度无死角对周边方圆10公里范围内破坏湿地、违法捕鱼等现象进行监测。同时,鸟类的活动情况也可尽收眼底,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设立起24小时的“守护卫视”。“以往湿地巡护主要依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而且很难做到全面覆盖。现在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大大提高了巡护的效率和精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在日常巡护中,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监控室,就能对湿地进行全方位巡查,及时发现湖区及周边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据了解,这套监测系统是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生态保护项目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工程管理两大部分。智慧工程除这套监测系统外,还安装了实时鸟类识别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与AI算法,科学精准识别并记录鸟类种群、数量等情况,显著提升鸟类巡护、管护与监测的效率。部署了12套用于抓拍湖区周边过往车辆的智能语音卡口,并通过语音提示等方式,对进入湿地的人员进行远程管理和引导,提高湿地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购置60套红外夜视监测仪,灵活用于监测特定鸟类活动情况。这些设备具备强大的监测能力,能够实现对湿地的大范围、远距离、随时随地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鸟类的种类,为生态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当水域内有鸟类受伤或出现异常情况时,我们能够通过该设备实时监测到,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护。被救助的鸟类将送至救护中心,等到完全康复后,最终放归大自然。”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级主任科员杨道尔基说,这一系列举措为鸟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力保障。
乌梁素海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项目的运行,将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人为干扰,推动智慧湿地探索以更科学、更精细、更高效的智慧手段开展生态保护建设,促进了生态与科技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装上“科技眼”“智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