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人民法院

五维驱动破难题 改革创新树标杆

作者:刘蓓尧

        □本报记者    刘蓓尧

        成立“驻企法官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各种司法服务;推行“三审四护全链条”工作法,使未成年人权益得到全方位、及时保护;运用“五心发力”调解法,有效解决各种问题……近年来,临河区人民法院从改机制、改作风入手,以政治建设、提质增效、多元解纷、服务大局、队伍建设为引擎,推动业务办理效率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双提升。改革以来,法官年人均结案487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42天,服判息诉率92.43%,调解率40%,执行到位率62.62%。

        临河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不断强化“如我在诉”“如我在执”意识,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堵点、难点,探索形成系列特色工作机制。

        “一期二书”促和谐。针对离婚案件上升趋势,首创“婚姻考验期”制度,延伸创建“一期二书”(婚姻冷静期、离婚证明书、生效文书证明书)工作法,通过司法干预‌修复婚姻关系,减少司法资源浪费;通过证明书保护离婚当事人隐私,方便当事人办理房产、银行贷款等权利变更登记事项,传递司法温度。

        “三审四护全链条”护航少年成长。推行“三审四护全链条”工作法(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家庭教育指导、司法建议、司法救助、法治宣传四维防护线;前端预防、中端审判、后端帮教全链条治理),通过专业审判团队统筹三类未成年人案件,使未成年人权益得到全方位、及时保护。以履职贯通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涉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防治工作,实现保护效能最大化。

        “三阶五联”“432”机制提升执行质效。以“三阶五联”机制(审前、判中、判后三个阶段协调机制;信息、措施、判执、线索、督导五位联动机制)和“432”赔偿挽损机制(模块调解、多元调解、分阶沟通、云端调解四种调解方法;前端宣传、中端联动、末端治理三端协同发力;正向激励、反向约束两种机制措施),推进执行工作由实质化向优质化转变。

        临河区人民法院探索立体式多元解纷体系,以临河区干召庙人民法院为样本,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

        构建多元解纷工作联动机制。临河区人民法院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矛盾纠纷化解联席会议制,组建由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包村法官等多方主体组成的“无讼工作团队”,定期针对高发、多发性纠纷及典型案例开展法律适用、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座谈交流学习,推动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纵深发展。

        推行“1+2+5”工作体系。临河区人民法院以法庭为中心,设立“党代表调解室”和“名人调解室”,依托“五人小组”深入包联村组,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全程参与法庭矛盾纠纷调解过程,夯实家事案件、土地纠纷、借款纠纷等“案后回访+督促履行”模式,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

        运用“五心发力”调解法。临河区人民法院运用“尽心、舒心、细心、仁心、耐心”五心调解法,通过查明事实、打通症结、释法明理、联合调解、促成和解,有效解决再审案件疑难复杂、当事人积怨较深、矛盾易激化等问题。

        临河区人民法院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抓手,护航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一函一室”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被诉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明确败诉风险点,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机关败诉风险提示函”,通过“柔性提示”引导行政机关自查自纠,要求限时整改,并做好判前沟通与撤诉衔接,有效避免程序空转和矛盾激化,降低行政机关败诉率及诉讼成本。

        设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室”,联合政府、检察院,引入行政审判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调解员、律师及行政机关专家等,对存在败诉风险的案件及时通知行政机关自行纠错,对经初步审查合法的行政行为相对人开展“以案释法”,防止行政争议“程序空转”“一人多案”“一事多案”。

        成立“驻企法官工作站”。在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定4家重点企业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形成“3+3+6”工作机制,做到全方位资源下沉、精准服务,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受理的涉企诉讼案件数量出现首次下降,治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