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韦哲 韦颖显
张健是乌拉特中旗税务局的一名普通退休干部,也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集中安置到内蒙古的上海孤儿中的一员。从幼时起,张健便将感恩和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总是经常帮助他人。直到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
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国家的孩子”
20世纪60年代,三千多名孤儿被送到内蒙古由牧民领养,张健在这期间被送到当时的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被养父母张凤岐和胡彩萍收养。
从张健记事时起,这个家便给了他无私的爱。他的养父母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与悉心栽培下,张健从小就养成了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家风、养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张健的性格。那时各行各业号召支援农业,张健养父动员单位职工自愿积肥,每年春耕前集中送往附近的蔬菜地。张健也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在校期间,他联系了几名要好的同学,利用休息日,连续两年粉刷教室墙壁和打扫教室。
1971年冬天,12岁的张健去家附近的井打水,邻居家的孩子在井边玩耍,突然脚下一滑就顺着井边的冰坡滑落到了井里,张健冲到井边,将辘辘上的绳子放下,安抚井下的孩子,让他不要怕,抓住放下的井绳。在张健的引导下,落水的孩子抓牢井绳,张健用尽全力把孩子救了上来,获救孩子的父母对年少的张健感激不已。
1975年总排干会战时,张健还是一名高中生,学校派学生到石兰计公社参加会战,张健积极参与,他不畏困难,表现突出,被评选为参加会战的学生代表中的劳动模范。
1977年,张健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旗里刚成立的拖修厂工作,当机修工。车间里的一个女工友在操作机器时,一条辫子绞进飞速旋转的机床里,辫子、连带着一块儿头皮被生生扯下。情况危急,张健从车间里找了一辆人力手推车,与另外两名工友轮流推车,将受伤的女工友送往两公里外的旗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受伤的女工友得以转危为安。
1978年他参加工作后,单位组织职工到建成不久的温根水库抢险,张健由于表现突出,获得好评。
2002年2月9日,那天正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张健要到海流图镇西边的蔬菜大棚购买年节用的新鲜蔬菜,于是前往住在附近的熟人王茂荣家,打算约他一同去。彼时王茂荣邻居家跑出一个满身血迹的男人,边往外跑边大喊救命,张健和王茂荣循着呼救声到了邻居家,看到了邻居家的两个大人两个孩子都已经倒在了血泊中,行凶者拿着菜刀站在院中,张健同王茂荣先把行凶者的刀夺下,通知住在附近的警察将人控制,并把4名伤者用自己的小车送往医院。事后获救的一家人给张健拿来了1000元作为感谢,张健分文未取。
在工作岗位上,张健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非典”那年,他由乌拉特中旗川井税务所调到了石哈河税务所,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让税法深入人心,他自费印制税法宣传手册,并将税法的宣传内容印到了学生的作业本上,共为学生发放了1000多本这样的作业本,在学生和家长中扩大了税法的影响。
坚持公益奉献爱心
自从得知自己的身世,“上海孤儿”这个特殊的身份在张健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为了感恩国家的大爱,张健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公益奉献爱心。他到税务部门工作后,在单位的支持和鼓励下,努力搞好辖区工作,单位或所在地区每有捐款捐物、向灾区奉献爱心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
2019年,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很快便融入了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活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强调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张健产生很大启发,也开拓了他的思路,作为当年三千孤儿的一员,他觉得自己更有责任讲好这段历史,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张健有了一个愿望,他要寻找融入乌拉特草原的“国家的孩子”,把他们联系起来,感党恩,颂党情。经过初步的走访,他调查到当年来到乌拉特中旗的上海孤儿共有22名,经查找,找到了15名,其中11名健在,4名已经去世,但找到了他们的后人。张健同乌拉特中旗旗委宣传部、统战部和旗关工委、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肯定后,他便着手进行每个环节的细致工作。2022年,他将自己的一处住房打造成寻亲工作站和“五老”工作站,先后投入10万余元,打造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三千孤儿入内蒙 ——乌拉特中旗‘国家的孩子’”展馆。展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感恩家国爱,弘扬民族情”“殷殷父母爱,拳拳赤子心”“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收集和展出了来到乌拉特中旗的“国家的孩子”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照片。
2023年4月,由税务部门具体操办,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当年来到乌拉特草原的15个“国家的孩子”及他们的后人进行了来到乌拉特草原后的首次聚会。聚会后,由张健出面与公安部门沟通,为每个人采集了DNA样本录入大数据库,以便日后找到他们的亲人。
“五老”工作站成立后,立即引起了全旗各部门的关注,各学校和机关单位邀请张健用亲身经历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邻近旗县和市直单位也邀请他去演讲。据初步统计,目前他已进行了各种专题讲座百余场次,听众逾万人。
立起工作站的牌子后,张健也被增选为乌拉特中旗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委员。张健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的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排忧解难。工作站成立后,为已经征集到的融入乌拉特草原的“国家的孩子”整理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以及收养他们养父母的基本情况。在征集各自的情况时,对有特别困难和有特殊要求的人,张健除协调相关部门外,还会自己出资,为他们解决困难。苏和巴特尔的老伴因病已不能行走,工作站协调旗残联为其办理残疾证,领取免费助行器。“我在牧区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民族服装。”苏和巴特尔对张健说。为了满足他这个心愿,张健自掏腰包,让他挑选一套心仪的民族服装。离开牧区到农村放羊打工的陶格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张健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主动与旗红十字会、残联、妇联及海流图镇、德岭山镇等沟通,对他进行帮助,并且重新审定了他的补助标准。
2024年春节前夕,工作站为了表示对困难家庭“国家的孩子”的关爱,由张健个人出资,购买粮、油和赠送春联,对分散在各处的10户“国家的孩子”及他们的后人进行了慰问。
2024年6月,经工作站组织的在乌拉特中旗的“国家的孩子”进行的信息采集和DNA比对有了重大突破,有5名“国家的孩子”有了初步的比对结果,其中能够准确确定身份的是张健和苏和巴特尔。随后,苏和巴特尔在江苏宜兴的6位亲人专程坐飞机来乌拉特草原看望他,张健也在得知消息后到江苏盐城与亲人会面。对于此次历经六十多年不同寻常的会面,张健深有感触,他说,想不到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够找到自己的亲人,他万分感谢党和国家。当年,是党和国家把他们送到内蒙古自治区活下来,并且生活得很好,如今,党和国家帮他们找到了亲人。此情此景,值得他用毕生的力量来回报。
2024年2月,张健被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市优秀“五老”称号,7月被市委组织部门评选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截至目前,张健找到了16名曾在乌拉特中旗居住和生活过的“国家的孩子”。通过公安部门的数据对比,其中有7人比对成功,包括张健在内的3人找到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