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蓓尧
在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希博图嘎查,他投身于“三农”工作中,以炽热的初心践行使命。他就是希博图嘎查驻村第一书记、市政策研究室工会主席朱同洲。自2024年10月驻村以来,他以“把嘎查当家乡、把村民当家人”的真心,用实干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答卷。
风雨同舟 使命写在危难处
“西南方向有人喊救命,像是边养队的同志!”“绳子!抓紧我腰上的绳子!”“别睡!坚持住,兄弟!”一夜狂风暴雨中,这些短促的嘶吼深深印刻到在场每个人的记忆中。洪水没过腰,河槽里浊浪翻滚,朱同洲解下自己的安全绳,捆在失温的伤者身上,与一道来救援的希博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雄共同撑住伤者摇晃的身躯,身后的其他同志们则将安全绳绷成直线。激流中,人们拽着他们一寸寸地挪向岸边。
今年7月8日,一场强降雨引发的山洪侵袭希博图嘎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朱同洲早已将防汛抢险的弦绷紧,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布置了工作,协同嘎查“两委”成员争分夺秒地将养殖园区的人员及周边住户转移至嘎查党群服务中心妥善安置。夜里11时50分,嘎查委员会委员张帅急报——335路段前达门大桥被洪水冲毁坍塌,养殖园区西南方向有人呼救,经推测,呼救人员可能是乌拉特中旗边养队巡路失联的职工。朱同洲与刘雄立即组织几名干部奔赴险境。
救援路上,暴雨不停地打在脸上,狂风吹得人站立不稳,四周漆黑如墨。7月9日凌晨1时50分左右,他们终于到达呼救者位置。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朱同洲回忆说:“山洪太猛,我和刘雄腰系安全绳,我走在前面,刘雄紧紧和我靠在一起。当时,我们是彼此最强有力的依靠、最信任的战友。”
河槽宽60米,他们走了很久才走到呼救者身边。呼救者紧紧抱着一根漂浮的树干,全身衣服已被洪水冲走,身上到处是伤,头部也在流血,人已经失温,无力站起。
“我将安全绳解开系到伤者腰间。伤者体力不支,身高、体重又超出我和刘雄很多,我们用尽全身的力气拖着伤者往回走。但洪水冲击力太大,我好几次差点儿被冲走。”想起当时的场景,朱同洲仍心有余悸。最终,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扶着伤者回到了河槽旁的安全地带。
当伤者躺到救护担架上时,朱同洲才察觉自己的双腿已冻得失去知觉。在呼勒斯太苏木党委书记李阳的组织下,伤者被送到苏木卫生院。因卫生院条件有限,朱同洲又立即联系救护车,将伤者送往市医院。凌晨5时13分,伤者被送到市医院急救中心。挂号、拍片、联系伤者家人……到了医院,朱同洲悬着的心才稍稍放松。他说:“我是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遇到危险时更应该冲在前,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会去救人。”
实干担当 初心映在草原上
“作为驻村干部,不能只是人驻在村里,而是要把心驻进去,这样才不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这是朱同洲总结过去近一年驻村经历的肺腑之言。
到希博图嘎查后,朱同洲第一时间与嘎查“两委”座谈,详细了解嘎查各方面情况,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为之后具体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农牧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朱同洲给自己定了规矩: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天记录、3天回应、办结销号。
2024年11月第一场雪后,嘎查通往苏木的路结了冰,几辆拉草料的车被困。朱同洲赶紧联系乌拉特中旗公路养护中心和苏木交通执法队,调来铲车破冰,还让在易滑路段撒了融雪剂。牧民斯琴开车送孩子上学时,特意给他打电话说:“路通了,心也亮了!”
“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暖”是朱同洲开展群众工作的原则。第一次踏进脱贫监测户李爱国一家的危房时,朱同洲心头一沉:这样的房子,随时可能塌!从那时起,这套50平方米危房的安全隐患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为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他多次前往乌拉特中旗乡村振兴局递交材料、讲述实情;新建选址时又多次带着测量仪,反复比对排水条件、地基稳固性等;施工期间更成了“钉”在工地上的“监理”,从水泥标号到砌砖抹灰平整度,一项项查验。今年5月新房建好那天,李爱国非要拉他在屋里住一晚。
朱同洲还协助嘎查“两委”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发动党员、群众开展集中清理行动8次,清理卫生死角2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3处,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嘎查还开展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评选出示范户6户并给予奖励,更加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老朱,最近又晒黑不少啊!”“这肤色,才是与乡村最匹配的颜色嘛。村里人叫我‘黑小子’,是把我当成家人了。”朱同洲爽朗的笑声里透露出这名26年党龄老党员朴实的本质。未来的日子,他将继续和农牧民在一起,努力把希博图嘎查建设成产业兴、生态美、牧民富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