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
□本报通讯员 贾新霞
孟姣 文/图
近年来,磴口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推进“六大建设”。立足“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建三盛公”的动人故事,深度挖掘“同心锁”这一标志性建筑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折射出河套灌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打造“同心润磴”磴口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讲述好磴口县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同建一家园、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
同心共融振产业
浇灌民族团结致富花
磴口县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形成“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特色产业向新而行。在巴彦高勒镇北滩村高标准建设华莱士瓜特色产业示范园,实现了华莱士瓜从“一季鲜”到“四季甜”,带动了全县5万余亩蜜瓜产业快速发展,擦亮“蜜瓜之乡”的金字招牌;在补隆淖镇建设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特色农产品由“出身好”向“品质高”“品牌响”进阶;在隆盛合镇打造金马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乌兰布和沙漠“金马湖”杯全国垂钓大赛等大型钓鱼赛事,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以隆盛合镇白梨翠香瓜种植为引领,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各族群众人均增收60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鼓足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
农旅融合强村富民。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擦亮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农牧民通过入股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举办科泊尔长调赛事传承和那达慕、“同心杯”蒙古马村超联赛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当地民族特色餐饮业快速发展,户均增收6万余元,嘎查村旅游综合收入较五年前翻了5倍。流转村内土地2.7万余亩,建成100万千瓦光伏电站,2024年参与入股的农牧民人均分红6万余元,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齐头并进。
生态产业点沙成金。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新路径,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让茫茫沙海变“绿电蓝海”。沙生特色林果业、有机奶业等各类沙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突破10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80多万亩。目前,特色沙产业农产品共涵盖80大类、300多个小类,通过线上引流拓客、线下消费体验的“O2O模式”,让边疆特产畅销全国各地,实现强边富民,稳边固疆。
同心共促重示范
打好“三项计划”组合拳
近年来,磴口县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坚持“铸魂”为基。立足防沙治沙实践基地、兵团博物馆等资源优势,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荒漠化实地研学等活动,充分发挥“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等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开展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与内蒙古部分高校签订校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开展“传承甘蒙多元文化、共建民族团结路”暑期研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研学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互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润心”为引。磴口县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和人文底蕴,用心讲好“昭君出塞”“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通过举办“村舞”“村晚”等文体活动,引领乡村文明风尚,让各族群众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依托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重点发展光伏治沙生态游、红色文化研学游、黄河风情体验游、阴山历史古迹游等特色旅游线路,设计制作同心共筑、众志安澜、沃土同耕、岩刻同源、睦族安疆5个系列30多个单品组成的“同心润磴”民族团结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提高磴口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朋友圈”。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50.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2亿元。
坚持“互嵌”为要。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345”工作法,全面搭建县、镇、村(社区)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组织架构,有效破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基层“由谁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推进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创新推出“五维共治”模式,打造“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基层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打造南开西街“同心创业街区”,各族群众抱团创业,形成民族团结强大矩阵。
同心共筑强合力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磴口县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深入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讲好民族团结品牌故事,画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防沙治水”铸就精神丰碑。建设黄河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推出“传承黄河文化 赓续红色基因”研学项目,打造“同心”主题公园,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休闲旅游中了解兴水治黄历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作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编辑出版《中国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一书,提炼总结形成《挖掘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的精神内核 谱写新时代民族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典型案例,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4)》,系统回顾总结磴口县各族人民共同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团结奋斗史,凝聚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沙枣花香浸润百姓心田。整合资源组建“沙枣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以“沙枣花”品牌为统领,组织草原学习轻骑兵、理论宣传小分队等通过线上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170余场次。组织举办“北疆楷模”“磴口模式”治沙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为优秀创新课程走进市委党校。通过大力宣传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磴口大地常开长盛。
“同心润磴”凝聚团结合力。磴口县坚定不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全过程,建立健全全域性前置审核机制,确保所有重大决策、项目建设、文化活动和基层治理都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主线。如今,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根基稳固,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共同奏响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事业共进的崭新乐章,在辽阔北疆筑起了一座团结奋进、繁荣和谐、具有感召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