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时光足迹 感知生态之变

作者:黄景莲 陈荣 袁雅芹 吕珂慧 周悦 刘蓓尧 杨阳 杨青

策划:吕珂慧  查干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黄景莲  陈荣

袁雅芹  吕珂慧  周悦  刘蓓尧

杨阳  杨青提供

版式设计:杨岚凯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全方位、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治理,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循着时光足迹,感知巴彦淖尔的生态之变。

——编者

1秒钟  定格“巴彦淖尔蓝”

1秒钟能做什么?在巴彦淖尔,1秒钟,便能定格靓丽的“巴彦淖尔蓝”。

8月13日,晨光刚漫过河套平原,临河的天际已被洗成透亮的蓝。那蓝仿佛是被孩子打翻的靛蓝颜料,泼洒得肆意又纯粹;又仿佛是刚从冰泉里捞出来的蓝宝石,每一寸都浸着清冽的光泽。

像往常一样,家住临河区河套书苑的摄影爱好者老杨早早骑车出了门,来到金川大桥、多蓝湖的芦苇荡边,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几十分钟后,这组被网友称为“巴彦淖尔蓝”的九宫格照片在朋友圈传开。这天,他还特意翻出十年前的一些照片——那时老杨镜头里有些画面是朦朦胧胧的,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拂去那层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在老杨这里,这种幸福被具象化:是晨练时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是孙女指着照片问“爷爷,这天上是不是涂了蓝色颜料呀”;是翻看新旧照片时,清晰地看见时光在镜头里沉淀出的湛蓝。

老杨镜头里的变迁,正是我市蓝天保卫战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全面推进工业、燃煤、机动车、面源等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连续7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尤其是2023年,全市细颗粒物浓度为 26微克每立方米,较 2015年下降 35%;优良天数比例为 90.8%,较 2015年提高 2.9个百分点。

蓝天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为了让靓丽“巴彦淖尔蓝”常驻常新,去年,我市印发了《巴彦淖尔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我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4%及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9.0微克及以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6%及以下。

老杨把这个消息也转发到他的朋友圈里,就在他拍摄的“巴彦淖尔蓝”照片下面。他琢磨着,等到明年开春,他要带着孙女重走一遍他常去的拍摄点,再拍一组九宫格。到那时,孙女或许会仰着小脸问:“爷爷,今天的巴彦淖尔天空蓝,是不是比以前更透亮啦?”他会举起相机,让镜头对准那片澄澈的蓝,笑着告诉孙女:“这一秒定格的巴彦淖尔天空蓝,是多年来无数双大手小手共同托举的晴空,是所有人一起拼出来的幸福啊!”

1分钟  解锁绿色新时尚

清晨的临河区明珠城小区广场上,住户任大娘抱着捆好的废纸箱来到环保回收站,物业人员熟练地称重、登记,积分实时到账。

“以前家里的报纸、塑料瓶、废纸箱随手就扔了。”任大娘的话道出了许多居民最初的想法。4年前,临河区金川街道明珠社区联合市仁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推出可回收物积分兑换机制,积分可直接抵扣物业费,或兑换洗洁精、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这一举措让可回收垃圾从“无用负担”变成“可变现资源”,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为解决居民“不会分”的难题,社区不仅在小区张贴海报、递发宣传折页,还同步推广“一分钟快速分类法”,简单易记的标准让居民快速掌握垃圾分类的要领。

傍晚,明珠社区小板凳剧场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垃圾分类有奖问答的活动正在进行。“塑料瓶属于哪类垃圾?”物业工作人员刚问完,7岁的乐乐(化名)立刻站起来回答:“可回收物!因为能卖钱能换积分,还能抵物业费呢!”话音未落,周围的爷爷奶奶们都笑着鼓掌。活动中,问题范围从基础分类升级到具体场景。“厨房菜叶和鱼刺属于什么垃圾?”“废旧电池该扔哪个桶?”张大爷成了答题主力,他结合“一分钟分类法”分享经验。“厨余易腐烂,单独扔绿桶;废电池危害大,扔进红桶最安全;轻便又干净,回收还能用……”他边说边晃了晃手里的答题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1小时的问答,小板凳剧场周围的笑声就没停过。

“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听着问答学知识,还能拿奖品,连娃娃都记住了,可比说教管用多啦!”王大娘手拿孙子答题赢的洗洁精乐呵呵地说。

“现在垃圾桶周边的脏乱现象明显减少,环境越来越整洁。”明珠社区党支部书记屈荣介绍,通过“简单分类+实惠激励+趣味宣传”,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显著提高,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绿色新时尚。

这一变化正是临河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目前,临河城区建成投用46座垃圾转运站,配置垃圾收运车766辆,投放四分类垃圾桶1700组。

1小时  体验人在画中游

“出门过个马路就到‘园子’里了,空气清新。”家住临河区江南华府的魏大爷所说的“园子”,是家门口的廉洁文化主题公园。

每天早晨7点至8点,魏大爷总去“园子”遛他心爱的八哥鸟。“虽然已经立秋,但暑气依旧不减,漫步在绿荫小道上,可以感受到阵阵清凉。欣赏着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心情格外舒畅!”

步行在公园中,道路两侧的迎宾植物组团绽放着浓浓绿意,茂密的枝叶为市民提供了清凉。“公园里树多,我们早上来练太极拳一点儿都不热,时不时还有小风吹着,特别舒服。”今年65岁的市民邱红霞对公园的晨练环境赞不绝口。

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城市森林、滨河步道……这些年,我市城区居民最直观的感受是,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绿色将这座城市装点得生机盎然,家门口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多了。

“现如今,临河区建了大大小小的公园51个,老百姓非常认可。”看着干净整洁、景观错落的公园,干了33年园林绿化工作的邬兴旺语气里满是成就感,“看到孩子们在公园里开心地追逐嬉戏,还有老年人悠闲的身影,我就觉得心里特满足。”

城区内“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四季皆景”的美丽风貌正逐步呈现。截至2024年底,临河区绿地面积达1698.09公顷,城市绿道长度20.8公里,建成公园游园51个,城市绿地率达到33.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7平方米,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今,群众家门口的公园化“乐享园林”场景,在巴彦淖尔随处可见,各旗县区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不断交出“高分答卷”,巴彦淖尔越来越接近市民心目中的美好模样。

1天  回用3.7万立方米中水

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3.7万吨零排放中水回用处理车间内,机器轰鸣,通过输水管道,源源不断的中水正在为企业的生产用水“减负”。这些经过处理且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中水,成为企业的“第二水源”。

联邦制药作为临河区排水大户,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18年自筹资金约3.8亿元,分三期投建中水回用零排放项目。2019年10月底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安装,并于该年12月底完成调试工作。目前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全厂污水零排放、全回用。

“公司中水回用项目根据企业自身排水的水质特点,采用最合理、最环保、最安全、最可靠的工艺路线分类治理,达到了回用水水质指标,完全满足生产回用要求,每天可节约用水3.7万立方米。”联邦制药公共关系顾问蒋方方介绍道。

在该公司与光大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日处理2万立方米中水回用扩建项目现场,主体设备已安装就位,设备管路正在安装中,项目预计9月完成安装进入调试阶段。“建成后会与一二三期项目同步生产运行,企业每年总体可减少排水和取水约1700万立方米。”制水车间运行副主任陈峰说。

联邦制药从“用水大户”转变为“节水大户”,正是节水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水回用可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城市供水压力,是开源节流、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2024年,全市再生水产生量为6237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为3495万立方米,利用率达56%。

1个月  见证疣鼻天鹅宝宝成长

清晨5点,乌梁素海的薄雾还未散尽,57岁的摄影爱好者李鹏已蹲在湖畔的老榆树下,调试着相机的参数。他的镜头正对准300米外的芦苇荡,那里有他追踪了半个月的疣鼻天鹅繁殖巢。“今年春早,5月初就见着第一对亲鸟开始垒窝了。”他轻声说,像是怕惊醒巢里的雌天鹅。

李鹏与巴彦淖尔的天鹅结缘已经10多年了。这10多年间,他春夏秋冬都追着天鹅跑。“我每年至少去乌梁素海4次,从前旗、五原,再到临河多蓝湖,每年都在拍。”他的相机里存着近万张天鹅照片,翻出乌梁素海的老照片,画面里天鹅数量稀疏。“现在你看——”镜头转向远处,上百只疣鼻天鹅在粼粼波光中游弋,灰蓝色的羽翼掠过水面,荡开层层涟漪。

这份“热闹”,源于乌梁素海全流域治理带来的“蝶变”。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态补水、截污控源、湿地修复等工程,关停沿湖工矿企业26家,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12万亩,让曾经“水浊鱼少”的湿地重焕生机。如今,乌梁素海水质从劣Ⅴ类提高至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湿地面积增加了195平方公里,鸟类栖息地扩大了近3倍。

“生态好了,天鹅自然就来了。”李鹏指着远处正在修补巢穴的疣鼻天鹅妈妈说,“这两年春天天鹅回来,我总能拍到10多个繁殖巢。”说话间,他的镜头突然锁定一只背上坐着两只天鹅宝宝的疣鼻天鹅,小天鹅浅灰色的绒毛在晨光里泛着柔润的光。“这些小家伙都出壳不到10天,大概1个月前我还拍到了这只天鹅妈妈。”他说。从繁殖巢的守护,到幼鸟的破壳,这1个月里,生命的奇迹与生态的馈赠相互交织在李鹏的镜头里。

乌梁素海的变化,藏在李鹏的镜头里,也写在数据里:2025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鹮,鸟类数量增加至26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疣鼻天鹅数量从200只增加至600只左右,灰鹤数量从20多只跃升至2000多只,灰雁从100多只增加至2500多只。每年来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栖息繁殖的野生鸟类数量达20余万只,过境鸟类数量达60余万只。

风掠过芦苇荡,传来疣鼻天鹅的低鸣。李鹏知道,镜头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态答卷”;而他,有幸成为这场“人鸟共生”故事的记录者与见证者。

1年  增绿800多万亩国土

沿着黄河岸边前行,来到磴口县刘拐沙头,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风沙口。过去,这里植被稀少,大量黄沙倾入黄河,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郁郁葱葱,像一道绿色的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站在高地上,指着这片树林介绍道:“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该区域先后实施了刘拐沙头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完成灌木造林5.35万亩、封沙育草8.1万亩。2023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该区域的投入治理,又相继实施了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三北’六期等项目,完成灌木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0.77万亩,森林抚育4.38万亩。此外,我们打破了行政区域界线,与阿拉善盟共同在沿黄岸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一体化推进该区域阻沙入黄治理。项目区总治理面积18.45万亩,其中磴口县境内17.05万亩、阿拉善盟境内1.4万亩。”

在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刘拐沙头管护站,护林员金振云正在值班记录表上详细记录着树木生长状况及巡护路线等内容。“你看这一片是我们今年新栽的,那是柠条、这是梭梭,3年后这一片就会长成和那边梭梭一样的了,全变成绿色的了。”金振云说。

今年是金振云成为护林员的第39年,他的父亲金玉村是原磴口县防沙林场(即现在的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的第一代护林员。1986年,18岁的金振云成为一名护林员,担负起植树造林、管护林木的责任。

“那时的林场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丘,我们徒步翻越一座座大沙丘去种树,一干就是一整天。”轻抚过一株株生长旺盛的梭梭,金振云感叹道,“经过大家这些年的努力,明沙已经逐渐被固定住,不断延伸的绿色是我们治沙最好的成果。”

如今,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已然披上了绿装,生态治理的成果令人瞩目。而放眼全市,生态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今年,我市将通过造林、种草、飞播以及工程固沙等一系列措施,完成林草生态建设800万亩以上,全力打好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