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懿哲 王旭尧
近年来,杭锦后旗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精细调配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节本增效。
在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9200多亩连片玉米长势正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和引黄滴灌工程的实施,园区配套了68公里滴灌主支管道,黄河水可以通过8套反冲洗式滴灌系统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根系,有效实现规模化种植玉米的高效灌溉。“过去大水漫灌每亩地每年用水大约600立方米,现在每亩地用水330立方米。同时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预计粮食产量提升15%左右,人工成本大约降低50%,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三道桥镇永进村党支部书记王亮说。
走进双庙镇太荣村,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尽收眼底。村民孙志明家有40亩耕地,他告诉笔者:“小田改成大田,机耕、机收方便多了,再借助水肥一体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拉上滴灌可以及时用水及时用肥,增加产量。小麦一亩地能增收200斤,玉米可增收300~400斤。”
双庙镇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建成了“一户一块田”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目前,全镇高标准农田面积3.3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1.5万亩。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带来的不仅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能够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引进企业,建设产业园区,现在全镇特色种植3万亩,亩均增收800元左右。
近年来,杭锦后旗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聚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水利用率,依托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单产提升等项目,加大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通过农艺、工程、管理等节水措施,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2万亩,水肥一体化建设面积99万亩,积极探索“党支部+群管组织”模式,大力推广“一把锹”浇地,从政策制定到田间管理,构建起全链条节水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