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浇灌“双拥花” 赓续军民鱼水情

——我市双拥工作综述
作者:周悦

□本报记者  周悦

今年4月,我市第三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交出一份军地共建的亮眼答卷。

7月,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迎来北京、上海等地的35名青少年学生,他们在这里通过军事训练锻炼毅力、磨炼意志。

在乌梁素海、纳林湖,“双拥号”游船成为流动的拥军宣传教育场所,让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在尽览秀美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巴彦淖尔的双拥氛围。

……

近年来,我市锚定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不断完善双拥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军地协作机制,营造浓厚尊军崇军氛围,切实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创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位推动  夯实双拥事业基础

去年9月,海军乌梁素海船官兵代表来我市开展“城船共建·交流互访”活动。其间,官兵代表还为临河区干召庙镇总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讲授了生动的国防教育课。今年4月,由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联合地方拥军企业及文艺骨干组成的慰问团,经过3000余公里行程登上巴彦淖尔舰,开展“北疆文化神州行”主题慰问活动,与舰上官兵共庆海军生日……与海军乌梁素海船、巴彦淖尔舰开创全国首例“一船一舰”共建新模式,是我市不断创新双拥实践的具体体现。

双拥是全民的双拥,离不开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打造科技拥军、民企拥军、社会化拥军等巴彦淖尔拥军品牌。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制度。为边防连队开辟警邮便民直通车,接送往返官兵和探亲家属,已运行2万公里;完成246批次、30736人次途经我市过往部队官兵的军供保障任务。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学校和镇(街道)、村(社区)与驻军各基层连队签订挂钩共建协议。创新打造“两新组织”双拥特色和亮点,成立军营法律服务工作站,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军地联谊”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双拥共建活动。巴彦淖尔军分区组织驻市部队连续10年开展建设一片生态林、共建一所希望学校等“四个一”活动。驻地部队主动承担了12个嘎查村219户509人的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356.5万元,协调地方政府资金400余万元,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爱民路、爱民桥、爱民渠、爱民闸等一批“爱民”系列特色工程。面对罕见的洪涝灾害,巴彦淖尔军分区主动派出人员连夜赶赴抗洪一线,与地方力量协同配合开展救援。

双向奔赴  共续军民鱼水情

走访慰问驻市部队及部分优抚对象,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向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属送喜报……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慰问组走访慰问驻我市部队、军休干部和优抚对象代表,向他们送去祝福和关怀。今年春节前夕,我市还举办“邮情寄海疆·船(舰)上暖春扬”春节慰问及礼品寄送活动,通过带有“巴彦淖尔味道”的“拥军礼包”、来自我市中小学生的祝福视频合集和200余件文艺作品,表达了巴彦淖尔人民对巴彦淖尔舰、乌梁素海船全体官兵的深情厚谊。

后方无忧,前方无畏。近年来,我市将落实现退役军人各项政策保障待遇摆在首位,努力做到让现役官兵在工作上安心、让退役军人在安置上顺心、让老功臣和军烈属在生活上舒心。

广泛开展关爱功臣活动。今年以来,我市已为778个家庭悬挂光荣牌,送达立功喜报141份。全面落实各类优待抚恤政策。已及时下达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资金4033.28万元、医疗补助经费237.33万元、优抚事业单位补助资金160万元,足额下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完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调整,按月发放退役金475.8万元;已为企业军转干部缴纳医疗保险、发放养老金倾斜补贴等39万元,为军休干部、遗属发放生活补助金206.64万元;常态化做好建档立卡及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已累计办理优待证34905个。

此外,有关部门元旦、春节期间慰问巴彦淖尔舰、乌梁素海船和驻市部队44支(次),慰问优抚对象813人、边海防官兵家属43人,累计发放慰问金(品)合计102.3736万元。举办退役军人暨随军家属招聘会12场,提供就业岗位7900余个,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33人。我市还制定关于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涉及18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18项工作任务,任务落实情况执行报告制度,实时调度。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如今,在巴彦淖尔这片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土地上,双拥之花绚丽绽放,军民情谊深厚绵长。

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常态化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持续打造双拥品牌,以实际行动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双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