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高效节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作者:于厦

高效节水示范园区

□本报通讯员 于厦 文/图

近日,在全国智慧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交流会上,杭锦后旗以一组亮眼数据惊艳亮相——引黄滴灌能力达到107万亩,农田灌溉水肥一体化有效利用系数持续攀升,在粮食产量稳增的同时实现农业用水总量下降。杭锦后旗,这片黄河水滋养的土地,用创新实践破解了“水从哪里来、如何高效用”的时代命题,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河套方案”。

顶层引领,构建节水治理“四梁八柱”。近年来,杭锦后旗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全旗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农艺、工程、品种、结构、机制等多维度节水措施,成功创建“全国引黄灌区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创新建立“双组长”领导体系,组建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部门联动、乡镇主责、农户参与”的三级治理网络。63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如毛细血管深入田间,669个包浇小组践行“一把锹”浇地传统,特聘节水顾问团队为节水工作提供专业支撑,从政策制定到田间管理,构建起全链条节水治理体系。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模式,既保障了节水措施高效落地,又通过浅浇快轮等机制化解了用水矛盾,让每一方黄河水都用在刀刃上。

工程筑基,打造水网革新“智慧脉络”。行走在杭锦后旗的高标准农田,昔日蜿蜒的土渠已变身衬砌渠道,移动式水肥一体机在田间穿梭,12处直引式首部、31处调蓄式首部将黄河水精准送达作物根系。依托河套灌区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该旗以“四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改造52万亩高标准农田,将灌排体系从7级精简至6级或5级,耕地地力等级提升1级,431公里衬砌渠道如同银色丝带,让水资源在输送中“少跑路、少损耗”。1057台移动式水肥一体机、1600余台便携式设备的广泛应用,让浇地升级为“精准喂水”。

科技赋能,激活节水增效“源头活水”。杭锦后旗扶持本土企业研发的移动式智能灌溉设备与节水设施,在110万亩土地上生根结果,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滴灌到农作物,成为田间地头的“节水利器”。积极推广西蒙3358、迪卡159等高产抗旱耐盐玉米品种和“同庆6号”耐盐碱向日葵品种,适水种植的智慧,让作物与水资源“和谐共生”。

系统重塑,培育节水生态“循环密码”。根据引黄水量与耕地质量统筹规划,农户们连片种植灌水轮次一致的作物,减少渠道开放口次数。轮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晚播向日葵等节水模式的推广,让土地在休养生息中实现节水、增收双赢。这种“跳出节水抓节水”的系统思维,让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产业链条中层层提升。从压减低效高耗水作物到扩大耐旱品种种植,从秋浇规划到轮作布局,杭锦后旗用前瞻性布局打破了“节水必减收”的误区。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节水举措,杭锦后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著提升,农业用水量明显下降,在保障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真正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