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中药材
□本报通讯员 贾甜
王泽浩 文/图
乌拉特前旗明安镇,这个曾因海拔高、干旱少雨低温而农业增产增收受限的小镇,如今通过中药材产业实现了“逆袭”。今年,这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带动全镇经济大幅增长,“草原药谷”声名远扬。
在明安镇台梁村种植大户贾二平的中药材地里,贾二平正弯腰察看黄芪和白芍的苗情。“我今年总共承包了4000亩地,其中2000亩种中药材,1000亩种黄芪,1000亩种植了甘草、丹参、白芍和防风。”贾二平说。
近年来,明安镇秉持“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将地理劣势转变为富民优势,在种植黄芪40余年基础上,又引进防风、桔梗、甘草、白芍、丹参等多种中药材,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明安镇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建成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市种植中药材面积最大的乡镇。
“明安镇有黄芪加工厂,收下来可以直接加工。中药材长好的情况下,每亩地纯收入在1500到2000块钱,以去年为例,我的纯利润近200万元。”贾二平说。
2021年,明安镇投资1000万元在六份子村建成全市首个黄芪产业园,配备1600平方米冷链仓储和1260平方米黄芪饮片加工厂。2023年,明安镇与天衡制药深度合作,创新推出黄芪产地趁鲜加工模式。新鲜采挖的黄芪经过清洗、分拣、切片等18道工序,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趁鲜加工厂的建立,能极大地消化农牧民种植的黄芪,增加产品附加值。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可直供药企,每年加工鲜黄芪1.2万吨,干黄芪销售达1000吨左右。”内蒙古天衡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长松介绍说。
黄芪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更如强大的磁石,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黄芪产地趁鲜加工厂常年用工700余人,人均月收入突破6000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5万元。在中药材种植和采收季,更是带动一万多人就业。
近年来,明安镇统筹谋划群众增收、节水增效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品质黄芪种植基础和国家地标产品的品牌优势,全力推进“草原药谷”和国家中蒙药材经济强镇建设。如今,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达到7万多亩,天衡制药等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产地加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为产业强镇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凭借不懈努力,明安镇黄芪成功入选全国名优特农产品名录,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