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播草籽
本报临河讯(通讯员 斯日古冷/文 签约摄影师 马爱梅/图)今年,我市聚焦“提质、兴业、利民”,全力跑出生态治理“加速度”,上半年完成生态治理501.49万亩。
我市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沙区上下风口、沙源区、路径区分区施策,在水源条件具备的区域,开展乔灌草、造封飞立体化综合施治,带网片区域化整体推进;在水源难以保障的区域,通过工程固沙、围栏封育等措施,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确保治一片、成一片。
在科技治沙方面,我市选用抗逆性、耐盐碱、生命力强的树种草种,推广生态包、种子绳、保水剂、专用肥等节水抗旱新技术,依托三北工程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巴彦淖尔服务站等科研机构开展节水抗旱造林、盐碱地植被构建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提升工程的科技含量。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我市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广林光、林药、林旅、林禽等“林+”模式,大力发展酸枣、肉苁蓉等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经济林2.12万亩,完成年初任务的106%。依托自治区7个产业化项目,打造梨、酸枣、射干、芍药等经济林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保鲜库和加工车间,引进果酒、酸枣仁生产线。
今年,我市持续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拿出更多保障措施,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建立起以工代赈“两个清单”(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苏木镇、嘎查村务工需求清单),鼓励企业、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租赁机械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上半年,“三北”工程带动我市约1.76万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发放劳动报酬1.86亿元,人均增收1.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