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赋予河套花馍鲜活生命力

作者:韩越 周阳 张云霞

刘福元、赵美琴夫妇制作花馍

□本报通讯员  韩越  周阳

张云霞  文/图

走进刘福元、赵美琴夫妇的工作间,温热的熟麦香和面团发酵的微甜气息扑面而来。随之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面团制作的半成品花馍:精巧的寿桃、饱满的石榴、圆滚滚的福袋、憨态的小动物……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工作台上正堆着刚蒸好、热气氤氲的成品花馍。刘福元夫妇正低头专注于手中的面团,神态专注。

只见他们夫妻二人双手灵巧地在面团上翻飞,指间轻捻几下,一团普通的面剂子便有了圆如桃的雏形,接着,更精细的“塑形”开始了:小巧的剪刀张合,快速利落地在面团边缘剪出细密匀称的切口,稍加整理,便是层层叠叠、栩栩如生的花瓣,一根细签灵巧地挑、捏、按,几秒钟便塑造出花朵的立体感和系在福袋上的小绳。“我们现在准备的是顾客预订的寿桃,一共是200个,平时做这个都是现和面现做,这个属于首发面,和好面以后捏好形状等着面醒发好了直接上锅蒸,蒸出来晾好就能给顾客直接带走了。”刘福元说。

当问及花馍这门手艺的传承时,赵美琴表示这要追忆到几十年前了,“我从刚记事起就踮着脚站在奶奶的案板边,看奶奶捏‘爬娃娃’‘寒燕燕’,后来我也跟着学擀皮、揉面,就能蒸出白花花的大馒头了。”这门家传的手艺,不仅塑造了赵美琴的巧手,更滋养了她对花馍馍的热爱。婚后,夫妻二人凭着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开始卖馒头,并尝试在馒头上做些简单的花样,最后琢磨出更复杂的配方和立体造型。

几年过去了,花馍越做越好。普通的面团在刘福元两口子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逐步发展为拥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他们做的花馍松软香甜、色彩和谐、造型生动、寓意深远,名气越来越大。2021年,这块凝结着家传技艺、个人匠心与市场检验的金字招牌——“刘七嫂”,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刘福元夫妇手下的花馍馍以灵动的花鸟鱼造型与吉祥纹样偏多,静静诉说着河套花馍馍这门传统技艺的鲜活生命力。在五原县同样深耕面塑领域的面塑爱好者李香香则化身面塑艺术的“革新者”,她大胆突破传统边界,不断研究寿宴、婚宴、节庆等场景的文化内涵,把传统花馍重塑为造型精美、层次丰富的“新中式蛋糕”。

走进李香香的工作间,虎头虎脑的卡通包、娇艳欲滴的玫瑰花、Q版的卡通人物让人眼花缭乱。而李香香正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微微俯身,目光如炬,全部心神都聚焦在掌心那片柔软的面团上,她用白花花的馍馍替代了奶油,在西式奶油蛋糕里本是工艺品的花朵、绿叶、祝福字样在“新中式蛋糕”的创作中则需要手工艺人一刀刀刻、一下下揉,各式小配件皆是手工捏制,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我家的中式面点和传统花馍在配方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我今天做的这个新中式蛋糕,颜色是由5种果蔬汁调配的,造型加入了一些玫瑰花、英文字母这些新颖的元素,制作过程相比之下更复杂,工艺也更繁琐。”李香香介绍道,刚出炉的蛋糕形态饱满丰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细看之下花朵层层绽放,枝叶纹理清晰流畅,点缀着的鲜艳小花色彩斑斓,不断散发的阵阵小麦香让人垂涎欲滴。

“我希望让传统花馍也能‘潮’起来。”这是李香香最初的想法。于是,她的工作台变成了创新“试验田”。除了给常见的寿桃、锦鲤、醒狮换身“衣服”外,她还将流行元素巧妙嫁接于传统节俗上。每年春节设计不同生肖的节日礼盒,元宵节制作包含金元宝、福袋等元素的元宵套盒,情人节推出捧着玫瑰的俏皮小熊情侣花馍,母亲节售卖永不会凋零的康乃馨花篮……

“我现在做的作品保留了老辈人传下来的讲究,又加入了一些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新花样,我想的就是让河套的花馍跟上时代的发展,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我希望自己做的面点让大家拿到手里后能感受到新意,也能感受到心意。”李香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