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保供责任 守护万家灯火

——记全国文明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市临河供电分公司
作者:张杰 马天佑

□本报记者  张杰

实习记者  马天佑

电力,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命脉,支撑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前行。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市临河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临河供电分公司”)以文明创建为引领,以业务发展为驱动,创树“临河而居、因电而美”文明形象和“红兴·靓城”文明品牌,为企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今年,临河供电分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党建引领  增强文明创建向心力

党建是文明创建的红色引擎。临河供电分公司把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党建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准精神文明建设方向,促进工作提档升级。

校正“罗盘”。建立“总支领、典型带、青年说”的常态化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微阵地”,推广“自学+研讨”“集中+分散”“线下+线上”“课堂+活动”学习法,以“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开展示范领学、线上辅学、红色研学、以赛促学、活动助学,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入脑入心。

筑牢“堤坝”。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综合运用廉政档案画像、点题约谈提醒、廉情分析研判、专项监督检查、节前提示提醒、现场警示教育、集体廉政谈话、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督方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建强“堡垒”。推动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引导各党支部打造“特色星”。推动融合党建基层落地,与8家单位的党组织组建“区域党建联盟”。打造党建教育展厅、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示范点长廊、“安归”文化警示教育长廊、党员活动室,完善职工小家、职工书屋等,不断丰富文明创建活动载体,创新活动方式,展现文明单位先锋引领作用。

创新举措  激活供电服务“神经末梢”

用好企业内部讲师资源,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讲堂,广泛开展“板凳读书会”“茶话阅读会”等分层次、分受众的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供电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以“驿站+书吧”模式打造集供电服务、座谈、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绿电驿站”,与临河区56个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

临河供电分公司坚持强化道德建设,弘扬时代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落地深植,打造“临河而居、因电而美”文明形象,架起电力企业与地区群众的“连心桥”。

组建“红兴·靓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应急抢修、民生保障、志愿服务3个分队,着力做好“政治服务、抢修服务、营销服务、志愿服务、增值服务”5项服务。深入落实“为民服务的10条经验20条举措”“党员服务地图”等具体举措,推动服务升级。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区实践,把支部工作融入社区网格,与临河区56个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在金沙社区、银河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试点开设“绿电驿站”,把供电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电力企业和社区党组织的“双向奔赴”。牵头推动开展社会层面党建联盟工作,与地区高校开展校企共建,吸引高校科技导师入驻企业,就城区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多个实用化课题开展合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对接区政府和公共事业服务行业共同组成社会党组织联盟,推动形成地域党建共同体,不断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

履职担当  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共同推出“共享办”服务模式,推行客户购车与充电桩报装“同乐同享”服务,让“车等电”变为“电等车”;与巴运集团旗下巴彦淖尔出行服务公司签署电动汽车充电合作协议,为巴运集团近200台新能源网约车及旅游中巴提供充电支持……

电力不仅照亮千家万户,更点燃了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引擎。临河供电分公司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牢记国企社会责任,聚焦主责主业,把文明创建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紧盯民生小事,为发展赋能。“煤改电”工程提前完工,累计投资3529万元,新建变压器56台,惠及4个乡镇、19个行政村。投资714万元开展老旧小区供用电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惠及城镇老旧小区11个。投资建设自营充电桩站25座,为服务地方新能源配套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助力地方经济,为发展护航。建立“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三大台账,完成高考、赛事等重大保电工作340余次,完成抢修任务6000余项,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实行电力客户回访制度,坚持定期走访客户了解用电情况,获取客户诉求并及时改进完善。

助力乡村振兴,为发展增力。将营业厅功能延伸到田间地头,为乡村客户提供精准用电服务。在村委会、村党群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点开展电力服务合署办公,选派党员服务队队员担任网格员,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

站在新起点,临河电力分公司将继续以文明创建赋能企业发展,用创新擦亮文明品牌,用真情传递国企温度,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