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万亩设施农业助力杭后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王懿哲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本报通讯员 王懿哲 文/图

在黄河“几字弯”北岸的杭锦后旗,3.74万亩设施农业如蓝色海洋铺展在河套平原,16个育苗园区年育13亿株种苗的数字,正改写着传统农耕的历史。近年来,杭锦后旗将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走出了一条规模大、举措实、模式新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统筹谋划,筑牢设施农业发展根基。杭锦后旗坚持政策、资金、技术三管齐下,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规划布局上,优先选择水肥一体化完备、水电路三通地块,建成32个特色设施农业园区,杜绝零散低效布局;在资金筹措方面,整合涉农资金,撬动4.9亿元金融贷款,创新“政府投60%、企业投40%,企业五年回购”模式,解决建设融资难题;在技术应用上,集成环境调控、水肥精准供给等技术,推广抗逆高产新品种,配备先进农机设备,土地利用率提升40%,成为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构建多元设施农业格局。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注能、支部聚力、农户参与”机制,杭锦后旗探索分层建设路径。庭院小拱棚利用房前屋后空间,保障家庭供应、增加收入;冷棚经济低投入易操作,惠及千家万户;连体拱棚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作业;棉帘大棚发挥时令优势,打造轮作模式;新型日光温室突破季节限制,农产品均衡上市。全旗累计投资10.5亿元,建成3.74万亩设施农业,多种棚型互补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矩阵。

联农兴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成效显著,菏供、坤丰等龙头企业入驻,村集体协助流转土地壮大经济。5000多户农户融入产业链,财产性、生产性、资产性、劳务性4种增收机制,让农户“三金”收入更有保障,设施农业从业人员收入高出全旗平均水平20%。

沃野田畴织锦绣,联农聚链土生金。杭锦后旗将持续深耕高效设施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杭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