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在中共临河支部旧址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本报记者 张杰/文 李鹏/图
近日,位于临河区解放街道联通社区的中共临河支部旧址总是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是河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光辉奋斗历程。
1927年6月,河套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刘进仁受绥远地委委派回到临河开辟党的地下工作。他首先找到临河三区区代表李春秀和东关小学教师王汝贤,向他们了解临河的情况,并介绍国内国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使李春秀、王汝贤两人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经过培养教育,刘进仁介绍李春秀、王汝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又培养发展了进步青年王福元入党。同年7月底,4名共产党员在李春秀的宿舍召开党员会议,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第一个基层组织——临河支部。
2019年,临河区解放街道党工委经多方考证、挖掘并邀请河套党史专家进行指导,在河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现解放街道联通社区)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即现在的“中共临河支部旧址”。旧址内分归绥建党、学运工作、农运工作和兵运工作4个板块进行展示,以临河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学运、农运、兵运革命斗争情况为脉络。
来到中共临河支部旧址,可以看到红色的门框上篆刻着醒目的“1927.7”,与镰刀锤头的标志交相辉映。进入馆内,一幅做旧的浮雕复原图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幅浮雕复原图,生动地还原了1927年7月底刘进仁、李春秀、王汝贤、王福元4名党员在李春秀的宿舍召开党员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第一个基层组织——临河支部正式建立。”讲解员李亚静介绍,“临河支部正式建立之后,刘进仁、李春秀认为,要从争夺教育权入手打开工作局面才是最为有利的,所以在1927年10月建立了临河一小,它也成为我们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据点。”
斑驳的桌椅,泛黄的史料,墙上悬挂着的早期党员的黑白照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激情与坚定。
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归绥包头等地许多学校被迫停课。1937年10月,归绥包头沦陷,河套地区面临日军进犯的危险。临河支部组建抗日后援会、临河旅外学友会,组织“六六”救亡团。他们以出墙报、组织歌舞会、到街头演讲等方式,凭着一腔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日洪流中。
1940年2月,日军进犯临河,县政府西撤;2月15日,日军退出临河。连天烽火中,临河支部的党员们坚守信念,带领民众筑起抗敌防线,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的抗战壮歌。
“我做讲解工作已经有两年时间,每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未来,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红色基因扎根每个人心中,传承革命精神,激发更多青年投身国家建设。”李亚静说。
近日,市统计局、市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的党员干部来到中共临河支部旧址开展党日活动。“通过今天的主题党日参观活动,我感受到这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市统计局办公室科员董坤元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自建馆以来,我们接待参观人数已过万,先后获得了临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称号,构建起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于一体的多维教育空间。”临河区解放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李洁琼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解放街道办事处的红色地标规划研学路线,着力构建‘一核多翼’的红色教育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