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人台一部广播剧的生态叙事

作者:官亦鸣 杨开昌

《好大一棵树》剧照  何铭/摄

晚霞映照乌梁素海  张桂林/摄

《好大一棵树》用二人台的铿锵唱腔,镌刻治沙人赓续红色基因的绿色足迹。

《我的乌梁素海》通过声音叙事,再现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动人篇章。

一部二人台现代剧、一部广播剧,以不同艺术形式勾勒出“两山”理念实践下的生态长卷。

——编者


三代人的治沙经历  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观后

□官亦鸣(临河)

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是由巴彦淖尔市直属乌兰牧骑(市歌舞剧院)经过近两年精心打造,以巴彦淖尔人防沙治沙为背景的现实题材作品。剧中借几代林场治沙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讴歌“三北”精神、赞美治沙人赓续传承的宝贵品质。

主题文艺创作是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该剧从基层林业工人辛华的视角出发,通过讲述他和身边人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几代治沙人扎根乌兰布和大沙漠,以愚公精神、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的伟岸形象。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与风斗与沙斗的艰苦岁月中,巴彦淖尔人用双手建设了立体防沙体系,成功地稳住了防线、挡住了风沙、治理了环境、优化了生态、发展了经济。如今更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风逐日”,利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同时,大力发展“板下经济”,成功将沙害变为沙利。书写了北疆人民防沙治沙的光辉历程,赞扬了几代治沙人的红色传承,用艺术再现了巴彦淖尔治沙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故事。

大幕拉开,茫茫大漠图景呈现在舞台之上,乌兰布和沙漠,中国第八大沙漠,意为红色的公牛。这里生活着辛华、柳萍、萨日娜、纳书记、杨秀才、二花眼、其其格等人物,故事就围绕着这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漠边的人物展开。

以情动人,从来都是一部好戏的根本。剧目在似是民谣又像剧中人内心誓言般的歌声中展开:“倒了扶起来,埋了挖出来,活着扎根脉,死了再重来。”黄沙漫漫、风助沙威,伴着主题音乐,一群治沙人挥舞铁锹、手握树苗,尽管举步维艰,依旧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展现出一幕幕为争取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动人画面,也展示着“三北”治沙人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直观地告诉人们,幸福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一锹一铲挖出来的实践真理。

任何艺术作品,只有在艺术表达中体现出对人类命运和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意识才称得上有温度的艺术。剧中充分运用舞台艺术,讲述了主要人物辛华的几段感情故事。辛华和柳萍一起下乡,二人有着共同志愿,都想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当辛华看见自己和乡亲们挥洒汗水、一锹一铲种下的梭梭苗被沙尘暴连根拔去,看见乡亲们眼中失望悲愤的目光便不忍离开,决心带领乡亲们治理沙漠,此时幕后合唱声响起,一股强大的、激荡人心的力量震撼着观众。当夜深人静时他思念柳萍,柳萍也在城里盼望他回来,导演不断拓展舞台边界,突破画框式视域的局限,在不同的表演空间,充分展示了两个相距千里的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丰富了戏剧叙事中的视听体验。至此,辛华与柳萍的戏份告一段落。

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蒙古族姑娘萨日娜爱上了重情重义、胸怀大志的辛华,两人的感情戏从共同栽一棵梭梭树苗开始。因过度的劳累,加之恶劣的环境,萨日娜不幸得了绝症,此时主人公辛华再一次遭受生活和命运的打击。在舞台时空转换中辛华和萨日娜通过独唱、咏叹、宣叙等歌剧手段,加之伴唱和音乐的烘托,使得这一段感情戏又一次敲击着观众的心。稍有遗憾的是编导们把这两段感情戏平均分配了,使得萨日娜的离世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幸他们的女儿其其格在风沙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奋战在治沙前线,用科学治沙的方式去努力完成父辈们的心愿。以情动人永远是戏剧艺术的不二法门,全剧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编导们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带给观众别致的审美体验,让观众感悟生命之美、劳动之美、信仰之美。谢幕时,编导们也别具匠心,演职人员根据剧情依次返场谢幕,刺激观众的记忆还原全剧的亮点,引发全场观众的共情,再次让大家感受到全剧的情感力量。

优秀艺术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一段历史,更在于对过往真实经历的反思总结后所产生的当代意义。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类创造性的劳动和行为,跃动着思想的火花、传递着热烈的情感、闪烁着行动的火焰,也焕发着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迸发着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该剧的主创团队由业内优秀人才组成,剧目核心主题立意高远又未脱离实际,并且全剧采用现场伴奏,台上演员和台下乐队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让观众由传统的被动观望变为沉浸式体验,从而有了强烈的代入感、现场感。二人台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在艺术上让传统的地方艺术与现代歌剧深度融合,该剧的编导们不断努力探索二人台的现代化,让其能够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认可。在音乐设计上采用了传统二人台的配乐、唱段元素,与现代化舞台展现形式相融合,使得观众似曾相识,却又富有新意。加之台上的演员唱着群众熟悉的腔调,说着群众熟悉的当地语言,大大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从而由亲近到沉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模仿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艺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多的是体现创作者的艺术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现实生活知识体验的表达,其本质是以艺术手段回应时代命运。是艺术家个体对生活、社会有深刻感知后用自己熟悉的艺术手段进行的抒发。中国戏剧用时间证明,好的舞台艺术能消化所有的新技术,从当年的火把照明到现在的全息投影,只要骨子里的审美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该剧舞美简洁干净,场景的区分只用栏杆、土坡等元素,摒弃了华而不实的道具布景。充分利用灯光效果,给演员以充分的表演空间,还原真实的生活,这是当前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应大力提倡的。

综观全剧,剧本的戏剧性、逻辑性,唱词的文学性、音乐的歌剧性,包括唱腔的板腔性和现代性,依然有着许多不够完美的地方。好戏都是改出来的,业内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用在任何一部艺术创作上都是真理。凭着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现有的良好基础和剧组编创团队的不断打磨,有理由相信,它会成为一部有温度、接地气、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精品。

走出剧场,耳边依然萦绕着“倒了扶起来,埋了挖出来,活着扎根脉,死了再重来”的主题歌旋律。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引领观众重温过往峥嵘岁月,也能鞭策今天的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讲好湿地治理故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听评广播连续剧《我的乌梁素海》

□杨开昌(临河)

2024年12月28日,人们翘首企盼的生态治理题材广播连续剧《我的乌梁素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客户端、央广云听客户端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这是一部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同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蒙古语创作的广播连续剧,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重点创作扶持项目。该剧根据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乌梁素海的真实治理事迹改编创作,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体现了党和政府回应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以“民生福祉”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壮举,还折射出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的信心和决心。

这部剧,我听了七八遍。随后在我开设的全校跨选课“河套方言与文化”中,我又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一遍,并鼓励他们开展讨论,该剧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盛赞以及广泛热议。那么,为什么这部集数并不多的广播连续剧能够引人入胜、圈粉无数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语也正好道出了该剧成功背后所有创作人员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首先,该剧选题精准到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紧扣时代主题。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我国各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剧聚焦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出现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随着生态治理理念逐渐成熟,大家深刻认识到,乌梁素海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成因在岸上,根源在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只有统筹推进全流域全要素治理,才能根治乌梁素海生态隐患,保障黄河安澜和生态安全,才能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筑牢根基。通过坚持不懈地对乌梁素海进行治理,如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湖区整体水质提升,苇草摇曳、湖水幽鸣、鸟儿欢唱。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又焕发出了夺目光彩!该剧精准的选题,表达了民众心声,展现了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突出成果,赞扬了巴彦淖尔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生态治理精神,回应了新时代发展主题。

其次,该剧形式新颖、制作精良、传播效果良好。广播剧没有画面,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让听众在想象中构建出完整的剧情和画面,将听觉艺术的魅力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广播剧是一种投入较小、见效快的艺术形式及创作方式,但是制作精良的广播剧同样可以拥有大思路、大题材、大视角、大制作,《我的乌梁素海》就是这样的。为了将一部精美绝伦的作品奉献给听众,该剧主创团队数次深入巴彦淖尔市走访采风,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在多次研讨座谈的基础上精心打磨、几易其稿,反复雕琢每一个细节,邀请著名配音演员共同斟酌每一句台词,力求完美呈现。该剧主线扣人心弦,剧本语言生动流畅,主要角色形象鲜明,剧情发展紧凑合理,故事情景引人入胜。尤其是将剧中主角张福全塑造得有血有肉,人物性格丰满鲜明,他从捕鸟人逐步成为护鸟人、救鸟人和“鸟长”,真实反映了乌梁素海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贡献的伟大力量。该剧还以插叙、倒叙、闪回等表现手法,通过讲述以海为生的几家人之间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生活故事,从而突出主题,使得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该剧的主题曲《梦有多么美》也十分贴近主题,富有生活气息,极具感染力,触动听众的心弦,极大助力广播剧的成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这部剧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听众耳边,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妙享受,进而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该剧贴近生活,台词朴实无华,就像邻里之间的随意交谈,却又富有哲理性。例如张月的妈妈说上世纪90年代,乌梁素海岸边的水就是“酱油”。听到这样的话,乌梁素海被严重污染的场景立刻浮现在听众脑海中。剧中的台词还使用了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叫人亲切感倍增,比如人们把湖泊说成“海子”,把小孩说成“娃娃”,把什么说成“甚”等等。最叫人惊喜的是,剧中还出现了深受河套人民喜爱的经典爬山调曲目《夸河套》,这首歌用质朴纯粹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将这首歌运用到该剧中,足见创作者的匠心独具以及对河套文化和北疆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喜爱。此外,还有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在剧中也有生动展现,这些民俗文化都是广播剧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宝贵创作资源。该剧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弘扬河套文化、北疆文化的载体,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这种文化弘扬有利于人们树立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这种文化的力量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该剧叙事精巧,故事时间跨度大,从多维度展现各族人民胸怀大义、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人物安排灵活巧妙、多而不乱,表达的情感饱满细腻。随着剧情的推进,学业有成报效家乡的大学生、土生土长的渔民、大学教授及学生、科研人员等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守护绿水青山做出自己的努力,铺陈出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正如剧中乌梁素海黄苔肆虐的时候,不仅乌梁素海渔场的职工争先恐后地出工出力,磴口的纳林湖和乌拉特中旗的牧羊海也在船只和人力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援助,连南方的治水团队也加入到乌梁素海的治理与修复工作中来。蒙古族青年朝克在乌梁素海治理的过程中,与同样为守护碧水蓝天贡献青春年华的张月互生情愫,最终成为心有大爱的一家人。他们四岁的儿子也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知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所有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总之,广播剧《我的乌梁素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人与乌梁素海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故事内核,通过小人物、大时代的故事视角,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目前,此剧只有短短的三集,让人意犹未尽,总是感到不过瘾。事实上,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河套灌区,像乌梁素海治理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广播剧是一种简便并易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我们期望创作人员能够再接再厉,做好广播剧创作总结评价工作,继续全面深入挖掘河套故事、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为听众呈现多顿丰富多彩的励志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