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林场做好“绿色文章”

作者:赵珂

绿树成荫

□本报通讯员  赵珂  文/图

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历经六十余载风雨,从思想理念的不断转变,到基础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让曾经荒芜的林场变得满目葱茏,勾勒出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

国营新华林场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构建“林场党支部划分、党小组认领、党员带头”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沙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治理格局。在这一体系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职工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昔日肆虐的沙丘逐渐被绿色植被覆盖。同时,林场以党建为引领建设“红色长廊”,改造提升场史馆,打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让民族团结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增绿植绿,2024年,林场与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启动“绿带行动”。在1700万元公益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共完成人工造林6358亩,其中梭梭种植面积达6214亩,沙枣锁边林144亩。“国营新华林场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临河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了义务植树的队伍中,还吸引全国各地党员群众前来参与植树,累计栽植1.8万株,凝聚起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林场场长贺鑫介绍。通过带网片、乔灌草立体化综合施治,栽植各类乔灌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65%增长到88%,湿地由500亩增加到700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相依共存,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目前,林场及周边草林里有野鸡、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80多种,杨树、沙柳、杨柴等植物40余种,附近湖泊里有草鱼、鲶鱼等鱼类10多种。

在管理模式上,新华林场积极适应工作重心从造林绿化向资源保护的转变,与执法部门合作,深化“林长+”协作机制,为林场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林场一隅,一只蓝孔雀在悠闲地散着步,隔壁一只貉在大口进食:“这只貉是去年5月30日在狼山镇收救的,当时发现右腿有外伤,听说我们这儿有救助站,就送过来了。”林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会根据动物恢复情况,逐步放归。为了保护资源多样性,2023年7月,新华林场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截至目前,累计救助蓑羽鹤、鹰隼等56只野生动物。

在林场的生态廊道旁,耸立着一座约八九层楼高的铁塔。“这个是我们防火通信视频监控系统的一部分——防火监控瞭望塔。塔高35米,上面安装了360°旋转的高清摄像头。”林场副场长董世亮介绍,这样的瞭望塔总场加分场共有5座。瞭望塔上的高清摄像头拍摄到的情况,可以通过防火监测预警平台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火情,预警平台会第一时间自动发出警报。防火通信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巡护人员的压力,使林场的巡防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提升防火能力,林场争取资金496万元,建成防火检查站、视频监控塔、监测预警平台等设施,配备特种车辆、灭火机具等10余种设备,实现了防火智能化、数字化。组建64人半专业扑火队、8人群众义务扑火队,培养17名重点区域半专业队员,构建3个梯队式扑火增援机制,并与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巴彦淖尔市中队挂牌成立森林消防站,定期开展消防培训和实战演练,为林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未来,新华林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巩固和拓展生态建设成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