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建强基层党组织 凝聚发展向心力

作者:乌戈

□本报通讯员 乌戈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聚焦建强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抓牢强边固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巩固“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良好局面。

强基固本筑堡垒,提升边疆党组织凝聚力。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充分发挥边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抓牢嘎查村“两委”换届契机,全面优化提升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干部配备,建立旗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工作制度,明确处级领导和部门、企业包保87个嘎查村和771个乌素村民小组,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联创共建,推动基层党组织抱团发展。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边疆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工作推动“三个管”(管人、管事、管己),工作把握“三特征”(工作必要性、程序规范性、决策可行性),工作安排“三个定”(定人、定时、定标)、工作落实“三个在”(在农牧户家、在田间地头、在边境线上)制度,推动学习新思想与新实践相结合。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两年计划和“薪火”“领航”“头雁”三大行动,健全“选拔、培育、帮带、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制定旗级集中培训、镇级兜底培训、外出学习和挂职锻炼等“七个一批”措施,回引8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72名致富能手、经商人员返乡创业。

创新举措提动能,打造边疆特色党建品牌。坚持用好“典型引路法”,开展“边疆党旗红”品牌创建工作。深化共建促共治,着力构建“国门党建一体化”党建新格局,整合苏木镇党委,边防连队、派出所、嘎查村、企业等党组织,组建3个“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委,推行基层堡垒同建、组织生活同过、发展大计同商、边疆安全同保、民生大事同办“五同共建”机制,实现党建主体由“多元化”向“集约化”转变。深化联建促联动,发挥基层组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优势,9个嘎查村党组织与7个“两新组织”结对联系320名农牧民党员,组建由民兵、护边员、“五老”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14支,建立调处室、警务室等27处,开展矛盾化解、应急处置和勘查防护等工作300余次。深化提质促提效,构建“网格党小组+管理服务团队+专职网格员”组织架构,设立“党员先锋岗”“青年示范岗”,创建“党员中心户”“马背护边队”“强边固防直通车”等党建品牌,开展理论宣讲、护边巡边、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活动1830余次,培训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普惠群众2万余人。

党建业务深融合,激发边疆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理念,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推动“产业发展+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将“大基地、大园区、大龙头、大品牌、大项目”贯穿全程,积极创建国家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21个沿边产业园,将“国防教育”“金石交”“乌拉特味道”等品牌串珠成线,展示守边固边兴边建设成果。二是推动“集体经济+庭院经济”融合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产业立社、抱团发展”理念,依托新型产业、边关旅游、特色种养、民族工艺等资源优势,打造以党委领办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庭院经济为主的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项目38个,吸收社员960余户,入社资金2800余万元,分红金额860余万元。三是推动“国门党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国防教育、思政教育等服务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串联长城旧址、阴山文化、国防教育、兵团文化、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结合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同上党课、同过党日、同创平安、同促振兴、同心为民“五同”活动600余场次,承接全国各地研学团队66批797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