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菜园
□本报通讯员 徐曼君 文/图
走进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庭院整洁干净、物品堆放有序,屋内温馨雅致。一方小小的庭院,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杭锦后旗紧抓乡村振兴契机,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庭院经济,形成了“村村相异、户户不同”的特色庭院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庭院兴业、以庭院富民、以庭院促美的新路子。
“一户一图”绘就田园新景
在二道桥镇太阳升村村民王秀兰家的院子里,白线清晰地划分为种植区、养殖区和生活区。“过去人畜混居,院子的角落都是杂物。现在分区规划,环境卫生整洁干净,院子利用率也高了。”正在院子里种植蔬菜的王秀兰高兴地说,“种上点蔬菜,再养点鸡鸭,不仅满足自家人吃,还能卖点,一年下来可以多赚个几千元。”
王秀兰家的变化源自太阳升村党支部的“一户一图”规划。“有的家庭想多种菜,有的擅长养殖,我们按照‘一院一圃多圈’设计。在院内规划建设小菜园和多种圈舍,在庭院周围空闲地,补空植绿、见缝插绿,种植果树、花草、树木。”太阳升村党支部书记昌永富展开一张规划图介绍道。
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可日子再不是从前了。“过去觉得庭院经济就是种点菜自己吃,现在看,小院子也能对接市场。”昌永富感慨,“太阳升村与本地餐饮企业签订订单,‘农家羊’每只售价达450元,养殖的‘溜达鸡’每只售价达180元。”
近年来,杭锦后旗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有效整合房前屋后闲置资源,打造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三区”分离示范庭院5610户,共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村16个,带动全旗1.7万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1.3万元。另外,还通过免费提供种苗、种畜等方式,扶持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一户一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实现“兜底输血”向“发展造血”转变。截至目前,共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庭院经济752户。
闲置庭院的“蝶变密码”
头道桥镇联丰村庭院经济以另一种形态绽放活力。该村户籍人口62户236人,目前常住人口仅有36户81人,60岁以上老人占到一半以上,闲置院落占比超40%。
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王文义返乡创业,成立丰农联耕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1680亩土地,占社内耕地面积的80%。“年轻人走了,但土地和院子还在,得让留守的人有事干、有钱赚。”他还利用闲置院落建起1.4万平方米的联泽水利公司,构建“支部领办+庭院工厂+企业订单”模式,实现屋后办厂、门口打工,提供就业岗位60个,2024年村集体收入增收15万元,入股农户分红1万元。
“土地流转每年给我9000元租金,车间工作每月挣2800元,加上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挣5万多。”村民李凤面露笑容。她的丈夫因残疾无法务工,过去全家仅靠10亩薄田维持生计,如今却在自家庭院开辟了小型养殖区,养了20只蛋鸡和3头猪,“鸡粪用来肥菜地,鸡蛋卖给合作社,一年还能增加8000元收入。”李凤一家就是联丰村庭院经济发展的受益者。
庭院经济的蓬勃生长,离不开政策创新与多方协同。该旗依托周边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构建起“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种植,重点发展林果、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作物,全旗共建成微菜园、微菌园、微果园1.63万个。同时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到庭院文旅项目,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特色休闲产业190户,实现户均增收2.4万元。
实践证明,庭院经济绝非“小打小闹”,它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乡村振兴之路,正从一家一户的庭院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