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光林药牧”治沙模式 闯出绿富同兴路

——访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均
作者:袁雅芹

□本报记者 袁雅芹

开栏语

民营企业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展现巴彦淖尔经济的蓬勃脉动,今天起,本报推出“抓纲带目做实‘六个行动’·民营企业家访谈”栏目,聚焦扎根实业、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通过深度对话,全面展现我市企业家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

我市地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种植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是自治区重要的中(蒙)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近年来,我市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中(蒙)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如何让中(蒙)药材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市中(蒙)药材民营企业又将如何创新实践取得新突破?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爷地”)创始人魏均。

2006年,魏均响应政府号召,投身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产业治沙中。“创业初期,我们遵循钱学森沙产业理论,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开始种植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魏均说,“坚持创新驱动,是王爷地发展的根基。这些年,王爷地建立肉苁蓉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采用种质资源筛选、培养、管护、采收、晾晒、检验、仓储等技术;建立有机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创新梭梭、四翅滨藜种植,实现肉苁蓉栽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有机生态种植;建立肉苁蓉种植、加工、营销专利技术攻防体系;建立肉苁蓉产品营销体系,重点开发以肉苁蓉为原料的八大系列养生滋补产品,构建肉苁蓉有机养生产品互联网直播营销平台。这些是典型的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的核心突破。如今,公司已建成了集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仓储物流、互联网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大健康数智化运营平台。”

“2019年成功入选‘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对王爷地来说是一次‘提档升级’的机会,让我们实现了进军国内、国际市场的大跨步。”魏均说,之后,公司先后与国内多家知名药企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市场版图逐步扩大,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

如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魏均说:“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这片‘天赋’水土成就了王爷地的道地药材。我们通过近20年创新实践,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就是坚定绿色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这一理念。”

王爷地还与央企、地方国企协同发展,拟建25万亩乌兰布和沙漠肉苁蓉产业光伏治沙“光林药牧”生态治理区,形成“空中光伏板+地上梭梭林+地下肉苁蓉+林下养畜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模式。规划建设30万亩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逐渐形成以肉苁蓉为引领的百亿产值中(蒙)药材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让巴彦淖尔中(蒙)药材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舞台中心,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希望能扮演好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其实在产品标准上、管理标准上、技术创新标准上,王爷地已经在国内领先。”魏均骄傲地说,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首先还是要逐“绿”而行,保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区生态。然后,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积极拥抱新技术、融入新领域。比如在基地建设方面,以数字化管理种植全过程,投入机器人提高药材采挖效率;(下转第七版)(上接第一版)在加工环节,实现工厂数字化中控。完善产学研一体的研学试验基地,通过人工智能打通研发、销售、制造等全流程,研发更加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此外,还要创新个性化服务,借助农文旅融合趋势,因地制宜开展体验营销,筹划王爷地大漠英雄之旅品牌旅游活动,打响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肉苁蓉产业品牌。

“随着肉苁蓉进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肉苁蓉产业在国内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市场巨大的健康需求、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积极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制品企业,为做大做强中(蒙)药材产业、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魏均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