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取样
□本报记者 徐育群 张韵芬/文
郭北昕/图
作为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近年来持续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难题。在节水控水的迫切需求下,河套灌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携手区内外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等技术研究与攻关,全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朝着科学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依赖黄河水灌溉,但以往采用粗放式灌溉模式,水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高效利用。为攻克这一难题,水利部门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启动了多项重大科技专项。
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依托自治区‘揭榜挂帅’《内蒙古引黄灌区水资源时空调控与节约集约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针对秋浇、春汇用水量大、定额高,且存在用水粗放、不合理复浇等现象,开展秋浇制度的时空优化与春汇协同调控技术研究,采用遥感解译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科学确定节水秋浇及春汇灌溉模式,推动了农业节水增效,实现了水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我市农业节水工作不断推进,大规模节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和种植结构调整深入开展,灌区原有的灌溉制度已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启动了大范围的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作物特点,制定了“分区分片”的灌溉新模式。这套模式能帮助灌区精准制定用水定额、科学调配水源,让水资源管理更高效、更合理,为农业节水和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2024年我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0,超过了自治区对我市的系数管控考核指标。系数测算对科学评价灌溉用水效率、挖掘节水潜力、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具有重要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年提高,充分表明灌区各项节水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和黄河流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有两大核心举措:
一是提升科学调配水能力。依托河套灌区信息化平台,全面实现供排水调度信息化以及自动化实时调度与监测报警,国管渠道断面流量自动采集覆盖率达到62%,水情自动采集覆盖率达到81%,全面提高了灌区供排水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
二是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就像给黄河水配备了智能净化调控系统,先通过澄清过滤去除高泥沙杂质,再利用智能设备精准控制,把浑浊的黄河水变成能精准滋养庄稼的“灌溉营养液”。近年来,我市以这项技术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用水瓶颈,推动农业朝着高效节水、生态增效的方向转型升级,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科技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在灌区开展节水行动中,我们把大力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作为科技节水的重要抓手,有效改变了大水漫灌、粗放式灌溉模式,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534.76万亩,其中引黄滴灌244.91万亩、井灌滴灌289.85万亩,每亩实现了农业节水节肥30%,控解农药20%,减少用工60%,农产品优质率提高10%以上,产量增长20%左右,农户每亩收益增加600元以上,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河套灌区着力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大幅提升科技节水创新能力。这些“智慧引擎”为灌区实现“节水、改土、减肥、降盐、增产”目标提供了支撑,有利于助推灌区向现代化、生态化转型升级,让科技力量赋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利委员会节约用水中心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说:“黄委节水中心依托与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共建的河套灌区深度节水控水博士科研工作站,针对灌区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管理需求,融合多源数据监测、理论分析及模型预测等方法,建立了以‘灌溉面积确定—水权确权细化分配—用水管理机制建设—节水效果跟踪监测评估—节水潜力分析’为链条的一体化农业节水管理技术服务体系,为灌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节水兴农,科技先行。河套灌区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关键。未来,巴彦淖尔将继续探索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