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静
近日,在杭锦后旗广袤的田野里,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穿梭在田间,他时而弯腰察看作物长势,时而蹲在地上与农民讨论种植技术,沾满泥巴的鞋子见证着他与土地的“亲密对话”。他就是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杰。30多年来,李杰扎根农业一线,用科技让盐碱地变为良田。今年,他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多年来,李杰带领团队协同开展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重大项目,围绕“管住水、压住盐、降化肥、减农药、控农膜”五大关键环节,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了控水降耗、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污及盐碱地综合改良的“四控一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控水降耗方面,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引黄直滤滴灌设备,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控肥增效方面,集成“精、调、替、改”四字技术路径,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调整优化肥料结构、有机替代无机、改进施肥方式,使化肥用量减少25%、肥料利用率提高8%;在控药减害方面,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农药替代、推广扇形喷头等措施,全面应用“性诱、灯诱、色诱”防虫技术和蜜蜂授粉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控膜减污方面,试验示范降解地膜,大面积推广应用国标地膜及地膜二次利用等增效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90多万亩,地膜回收率达80%以上;在盐碱地综合改良方面,总结形成了“1+8+N”治理模式,为盐碱地治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2024年,河套灌区创新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李杰在做好常规技术推广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优势创新团队,联合上级业务部门等开展科技合作,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进行攻关研发,先后创新推广新技术20余项,在品种筛选、农机配套、主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杭锦后旗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农业是民生之本,发展农业需要我们有担当、有作为。”多年来,李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从盐碱荒滩到成片良田,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如今,他继续用科技之犁在河套大地开垦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