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静)5月11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机器轰鸣,无人驾驶智能电驱播种机在农田里往来穿梭,将玉米种子精准而均匀地播撒进田地。这标志着由巴彦淖尔市灵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共同推进的2024年“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智慧农场创建中关键智能技术与装备研制与应用”科技成果,在河套灌区正式试验应用。
“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一台智能电驱播种机能轻松播种200亩玉米,效率非常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项目技术人员魏学礼介绍道。
“智慧农场创建中关键智能技术与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不仅聚焦于粮食安全和智慧化种植,更致力于打造重点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是我市推进区域合作深化行动,特别是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的生动实践。项目总投入200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旨在针对河套灌区典型作物玉米的智慧生产需求,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包括玉米无人农场的信息感知、农机自动驾驶、土地精细耕整、种肥药精准施用智能控制、收获机自动控制以及智慧生产云服务管控等。研发一系列适合河套灌区玉米无人农场的农机自动驾驶技术与装备、无人耕整作业技术与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收获机无人化作业技术与装备,构建河套灌区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形成规模化生产玉米无人化农场解决方案,并在河套灌区建设无人农场进行工程化应用。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高效协同精准作业,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